3573 期 / 第6版: 地方报道
屏山县“山海模式”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

本报讯 近日,2025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工作会议暨新质生产力发展峰会召开。会上,宜宾市屏山县凭借山海携手织锦绣、浙川合作促共赢产业转移示范案例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典型案例集》,为全国产业转移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7年,川浙两省携手共建屏山县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纺织、绿色载能新材料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96家,其中纺织企业45家,纺织产业产值达67.39亿元,占园区总产值65.33%。这一显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市场导向+优势互补高效协作模式,其中浙江省充分发挥技术、资本优势,屏山县充分发挥电价、人力成本及原料资源优势,合力打造西南最大现代纺织基地。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该园区紧跟时代步伐,以数字化改革为核心抓手,建设智慧园区指挥中心,实现了环境监测、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该平台案例入选四川省数字化应用场景优秀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荣获川南首家CMA认证(国家检验检测资质),并与2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成功突破竹纤维、蚕丝纤维等技术瓶颈,为提升行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目前,园区内80%的企业都设有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56项,开发新产品38个,新增产值超10亿元。

园区还始终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按照标准地”“亩均论英雄理念,严守亩均税收15万元和技术设备领先两条底线,有效淘汰低效产能,成功吸引涡流纺纱线生产制造龙头企业天之华集团、全国缝纫线领军企业宜宾弘曲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形成浙江总部+屏山基地产业转移山海模式。此外,园区积极构建光伏+绿色园区生态体系,建成37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动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园区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与经济收益。近年来,园区通过打造红纺中心工业社区综合体,实现园区+社区联动发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与稳岗就业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共发展带动就业1.1万余人,员工平均月薪达5020元,一线技术工人月薪突破万元。

屏山县的这一生动实践,不仅为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可复制的山海样板,更通过区域协同激活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谱写了东西部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刘波 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