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8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龙蟠村:种养并举,“竹”就生态致富路


李文海(右)上门指导村民养鸡。 周超文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满目翠绿,郁郁葱葱的翠竹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竹林下,不时看见成群的土鸡在林中追逐觅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全村3000余名村民就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改造低效林

村民家家有了绿色银行

24日,在大家都在走亲访友之际,龙蟠村71岁老农梁应生已开始忙碌了起来。他利用这一闲暇时日,在竹林里除杂草、砍杂木树枝、除老竹弱竹,以改善竹林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水分、养分流失,为竹子腾出生长空间,进一步提高来年竹片采伐量,从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据悉,龙蟠村是纳溪区以种竹、卖竹片闻名的岩区村。在这里,无论山上还是山脚,抑或村民的房前屋后、溪沟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翠竹,面积超1万亩。然而,几年前该村的竹林因缺乏科学管理荒废,老竹、枯竹和受虫害的竹子丛生,导致竹子整窝枯死,产量下降,产值不高。

可喜的是,2018年龙蟠村的竹林迎来了发展转机。龙蟠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李文海介绍,自2018年起,该村在纳溪区林业和竹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原有的竹林实施了低效林改造,通过精心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包括疏笋养竹、截秆去梢、密度控制、秆龄调控、科学施肥和水分调控等关键技术),竹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万亩竹林焕发出了新生机。通过改造培育,竹林增效明显,立竹量每亩增加2040株,采伐效益每亩增加200元。

令人高兴的是,在尝到低效林改造的甜头后,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成为龙蟠村村民的种竹共识,满山翠竹成了家家户户的绿色银行2024年,该村靠着万亩竹林,仅卖竹片一项收入就超1000万元,人均收入达3000元。

竹林地养鸡

林下空地变增收聚宝盆

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林,走进龙蟠村养殖户杨朝义的土鸡养殖基地,阳光透过斑驳的竹叶洒在地面,一只只毛色鲜亮的土鸡正在觅食,咯咯咯的叫声在竹林间回荡。

科学种竹划算,现在我的10多亩竹林每年要卖2万多元,竹林里循环养殖的2000多只土鸡还能额外带来3万多元收入。杨朝义一边给土鸡喂玉米一边介绍,脸上堆满了笑容。

在乡村,为了消化餐桌上的剩菜剩饭,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龙蟠村也不例外。然而,受房前屋后养殖区域限制,养鸡规模都不大,一年下来1020只,最多也不超过100只。每到年关,这些土鸡虽然走俏市场,但因数量少,村民的收入也不高。

竹林这么宽广,为啥不在林下养殖土鸡呢?”2020年,李文海看到土鸡的商机后,流转了200亩竹林发展土鸡养殖,同时由村党总支牵头,在新乐镇和纳溪区供销社等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龙蟠村供销合作社。为让更多村民利用竹林空地养鸡,李文海牵头组建了纳溪文海生态土鸡养殖专合社,以支部+供销社+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吸纳了全村130余户村民加入竹林鸡养殖队伍。

为确保社员养鸡增收,纳溪文海生态土鸡养殖专合社除了为社员提供养殖技术外,还统一将土鸡苗育至0.5千克后,按成本价交给村民饲养810个月,再由龙蟠村供销合作社统一价格回收、销售。近两年,龙蟠村供销合作社土鸡年均销量4万余只,村民增收约200万元。

种竹子卖竹片,竹林养土鸡,立体种养模式激发了龙蟠村村民参与管理竹山的热情。李文海表示:竹产业、竹林鸡已成为龙蟠村最大的富民产业,推动了全村产业振兴。(周超文 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