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四川省博士创新站(以下简称“博士创新站”)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会议总结了博士创新站试点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为后续人才对接与成果转化明确了方向,同时首批122家博士创新站正式亮相。
博士创新站是省科协为推动博士人才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打造的创新平台,聚焦“产学研用”一体化,着力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博士团队,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联合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据悉,作为西部地区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省份,四川自今年7月启动相关工作以来,严格遵循宣介指导、联系对接、形式审查、专家认定等多个环节推进,最终确定了首批认定名单。这些博士创新站覆盖全省16个市(州),精准对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成功吸引132名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博士进站,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重要平台。
交流会上,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进一步明确了博士创新站“四个高地”的发展目标,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人才成长孵化器、产学研合作连心桥和科协基层服务站。同时,会上还有5家建站单位及2个市(州)科协代表分享实践经验,从技术攻关、政策传导、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样本。
在首批入选的企业中,多家企业凭借突出的创新实力和产学研合作成果脱颖而出,内江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四川虹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虹鹰动力”)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依托在动力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跻身首批博士创新站行列。同时基于这一平台,虹鹰动力积极引入王学高、颜宏伟两名青年博士及其技术团队,围绕技术难点开展攻关,推动产线升级,还牵头制定相关企业标准,有力提升了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据了解,虹鹰动力已制定清晰规划,计划在未来3—5年,突破15—20项航空动力领域“卡脖子”技术,形成涵盖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无人机动力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力争使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在农业领域,博士创新站同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遂宁市美宁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宁农牧”)的“荒土逆袭”故事,便是博士创新站赋能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美宁农牧技术部部长鲍纹介绍,此前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韦小敏博士团队合作,凭借生物有机肥改良丘陵地区土壤技术,打破了丘陵地区紫色页岩土种菜局限,让曾经的“不毛之地”种出多种优质蔬菜。如今,美宁农牧建设的博士创新站,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我们建站就是奔着丘陵农业‘痛点’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团队相关负责人直言,未来创新站将持续开展退化土壤改良修复技术、瓜果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科学水肥管理技术研究,加快相关技术应用与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助力打响遂宁绿色蔬菜品牌。
除了美宁农牧,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种芯农业有限公司也成功入选。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入选为重要契机,重点引进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领域的博士专家团队,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体系。与此同时,公司还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西南地区特色作物种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为四川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对于博士创新站的未来发展,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负责人也给出了明确方向。该负责人表示,未来3年将进一步深化“省市协同”机制,实现博士创新站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高低联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可以预见,随着这批博士创新站的逐步运营,必将持续激活四川省产业创新动能,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杨博 刘茂 周阿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