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5 期 / 第6版:地方报道
以“文”塑城 以“文”名区 彭山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眉山市彭山区借助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迎来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新局面,为全区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点”统领

顶层规划撬动产业升级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彭山区快速发展,日益凸现“文化”这张名片。

中法农业科技园位于彭山区锦江乡,规划面积约18平方千米,今年9月,眉山田野艺术节在此举办。据了解,中法农业科技园依托法国先进农业科技,引入国际优势品牌资源,以农促产、以产兴镇,是一个集生态农业、全域旅游、国际康养、品牌文创、法国特色商业等为一体的法式生活城镇。

近年来,彭山区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东山片区的彭祖国际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城这盘大棋上,串联了彭祖山、中法农业科技园、寿星谷、盘桓小筑等景点,打造了多处康养度假游精品旅游胜地。同时,在西山片区用好古堰新桥这个“大招”,集聚农业嘉年华、观音葡萄园、凤鸣花谷等项目,形成农耕体验游精品旅游线路。

不仅如此,彭山区还积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着重用好“江口沉银遗址”,借力“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推出了一批有创意、有特色、有市场的文创产品。

文化的触角,如今已延伸到彭山区的每个角落,它的影响力、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名气”也越来越大。

“横”贯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

彭山人民热爱文化、喜爱读书。据统计,截至2017年,该区图书馆内纸质文献总藏量2.8625万册(件),视听文献312种。为了方便群众,图书馆实现全年除法定节假日以外对外免费开放。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全区农村村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日生活,该区先后建成标准化村(社区)农家书屋108个,在春节与寒假期间,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同时,为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该区还建设了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以全面完成文化扶贫攻坚任务。

近年来,彭山区不断整合演艺资源,成功组建幸福长寿艺术团,结合群众需求、基层实际,常态化开展民俗文化巡游等文化活动,形成铺天盖地的活动声势。

群众文化要靠群众去推动。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养更多的基层文化人才,彭山区文化馆通过“寿乡大讲堂”、市民艺术培训等形式,免费举办摄影、乐器、舞蹈等一系列艺术培训班,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撇”一“捺”支撑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比翼齐飞

今年清明节,一场传承族训族规族约的祭祀活动在武阳镇泥湾村刘家大院举行,200余名刘氏后人参加了祭祀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据介绍,该区以刘家大院院落美景、田园风光、茶语文化、风俗节庆表演等为主线,对刘家大院和刘氏祠堂核心景区4000平方米、88户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把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实现优秀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江口沉银遗址”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做好文物普查工作,该区积极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该区严厉打击盗窃、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物保护体系和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

此外,近年来,彭山区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创作人才,他们为推动彭山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作了《父亲的田野》《一个不老的地方》《小城彭山》《寿乡水岸》等一系列具有彭山特色的主题宣传歌曲。

(黎亮 马诗雨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