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第十四届IET交流直流电力传输国际会议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国际展览展示中心举行。本届会议由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清华大学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共同主办,电网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600余名参会代表,针对当下交流直流输电领域的热点技术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第十四届IET交流直流电力传输国际会议主席曾嵘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交流与直流电项目在近几年内的开展愈发广泛,因此对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要求日益增长。目前,智能电网技术在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消纳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会议在中国举办,将对中国电力传输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会上,瑞士联邦理工学院Farhad Rachidi教授、中国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汤广福院士、中国南方电网李立浧院士、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Ram Adapa博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Boon Teck Ooi教授、瑞士联邦理工学院Christian Franck教授、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 Ramon Blasco-Gimenez教授以及韩国首尔大学Dongil Lee教授分别围绕世界能源的现状与展望、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进展、中国直交流输电行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主题报告分享。
会上,关于微电网的建设、能源互联、高压的直流和交流系统与技术、绝缘的介质气体的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热点。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Christian Franck博士介绍了他们在绝缘气体六氟化硫替代品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我们还在广泛使用绝缘的介质气体是六氟化硫,这个气体其实很稳定,但是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全球增温效应,它增高全球温度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3万倍。目前全球一年大概会有8000吨的气体释放到大气层中,我们甚至在考虑完全禁用这个气体。”Christian Franck说。曾嵘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也有许多的类似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但我们的研究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芯片、气体的材料、器件研究的创新技术,才是真正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研究,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作为会议主办方,IET负责人表示,期待与更多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学术会议、出版合作等项目,将国内电力领域的最新发展与研究成果引向国际,促进全球工程界互动互联,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业界进步。(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