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0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多措并举 提升四川肉牛产业市场竞争力

●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陈天宝 赖靖雯 付敏 刘文

四川是全国肉牛产业大省,牛存栏长期保持全国第一,出栏量居全国前五。四川肉牛品种多样、饲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基础条件。根据我省肉牛产业的潜力优势,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专家建议从优化肉牛区域布局、健全饲草供应体系、优化畜群养殖结构等方面提升肉牛产业市场竞争力。

肉牛产业作为四川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也是全省高原牧区的核心产业。2013年至2022年,四川省牛存栏量从858.67万头波动增长至868.72万头,增幅约1.17%;牛出栏量从242.01万头波动增长至306.04万头,增幅约26.46%;牛肉产量从28.44万吨波动增长至38.58万吨,增幅约35.65%,肉牛产业已成为支撑全省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发展潜力

饲草和遗传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结果,四川省牛遗传资源丰富,其中地方黄牛资源8个(三江牛、峨边花牛、川南山地牛、甘孜藏牛、凉山牛、巴山牛、平武牛、空山牛),培育品种1个(蜀宣花牛),水牛品种2个(宜宾水牛、德昌水牛),牦牛品种6个(九龙牦牛、麦洼牦牛、木里牦牛、金川牦牛、昌台牦牛、亚丁牦牛)。同时,四川省具有较好的优质饲草料供给基础,根据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四川有天然草原面积1.45亿亩,每年可提供饲草干草854万吨。

屠宰加工和生产养殖能力提升。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档肉食品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肉牛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全省各地兴建了很多肉牛屠宰、牛肉加工等生产企业。同时,我省肉牛生产总量大,居全国前列,2022年四川省牛存栏量868.72万头,出栏量为306.04万头,牛肉产量38.58万吨。

主要问题

良种化水平低。目前,全省的肉牛品种仍主要依靠国外引进,重引进、轻自供导致“引—退—引”的恶性循环。虽然近年来我省积极改良肉牛品种,但自主培育的肉牛专用品种少,选育不足,良种化程度较低。对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的科技创新投入不够,开发利用不充分,选育改良进展缓慢,品种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畜禽种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优质饲草不足。全省肉牛养殖场主要从安徽、河南等地购买麦秸和稻草等,占比达50%左右。虽然全省野生豆科饲草资源丰富,但挖掘利用力度不够,育种进程缓慢,突破性品种少,引进优良豆科饲草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不足,配套栽培利用技术研发滞后。

能繁母牛减少。能繁母牛饲养周期长,母牛从配种繁殖到出栏屠宰至少需要3年,投入资金大,资金周转回收慢,很多规模养殖场不愿养殖能繁母牛。虽然近两年全省能繁母牛减少趋势放缓,但母牛存栏不足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母牛存栏量不足导致繁殖的犊牛供不应求,肉牛供给结构性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优质品牌缺乏。省内牛肉消费以鲜肉、卤肉、牛肉干等为主,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能力弱。虽然有“张飞牛肉”“棒棒娃”等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但未进入全国知名品牌前十位,品牌效应不足。

对策建议

构建肉牛良繁体系,优化肉牛区域布局。加强肉牛品种改良和选育,坚持“内繁外引”双向发力,在引进外来优质品种的同时,持续推进引进品种杂交改良,改变“北牛南调”养殖模式。加强良种选育与引进工作,通过改良本地品种与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应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加速优良种群的扩繁。在区域布局上,应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科学规划肉牛养殖区域,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

健全饲草供应体系,推进饲草产业发展。在农区,以肉牛重点帮扶县(基地县)为重点,大力推广青贮玉米、高丹草等优质饲草种植,推广“鲜饲+青贮”模式,加强饲草生产、加工、贮藏、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促进饲草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优质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根据草原资源禀赋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布局牧区生产,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畜平衡区实施划区轮牧,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引导农牧民科学利用草原。构建高效的饲草流通体系,整合冷链物流资源,发展新型流通模式,提高饲草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推进饲草产业发展。

推进母牛扩群增量,优化畜群养殖结构。政府部门集中发力,储备一批具有肉牛产业发展基础的重点帮扶县(基地县),大力推广能繁母畜扩群增量模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团队,大力实施牛人工授精。加大母牛养殖扶持政策和能繁母牛培育力度,积极探索能繁母牛扩群增量试点,全面落实母牛扩群增量补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繁育场,增加能繁母畜数量,不断优化畜群结构。

建立标准养殖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标准化规模养殖是肉牛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标准化生产和养殖方式转型,各区域联动,促进肉牛养殖、产品质量、产值效益不断提升,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扶持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建立“互联网+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工程建设新模式,深度融合各肉牛养殖经营主体,推动整个产业链全面发展。

强化品牌培育意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创品牌”战略,支持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川系种畜禽知名品牌和川字号牛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适应市场多元化产品需求,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蜀宣花牛、九龙牦牛等四川特色品种品牌,聚焦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标识、高品质保证和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肉牛品牌。积极运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如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