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5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肠癌遗传概率高
患者直系亲属应防范



■ 王谊

大肠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家族中有人得肠癌,亲属中得肠癌的概率相对更大,其亲属就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人群,尤其是直系亲属(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姊妹,基因相同的可能性为1/2)。据研究报道,大肠癌的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2倍以上,而且发生癌症的年龄更年轻化。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9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100%。研究发现:肠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给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所以大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如果能在息肉腺瘤阶段斩草除根,就能有效阻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筛查手段能早期发现癌症,肠癌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高达95%,极大地提高了肠癌的治愈率。所以,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要有很强的防癌意识。

如何早期发现大肠癌?

肠癌筛查:建议50岁以上的一般健康人群,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试验检查,每510年进行1次纤维结直肠内镜检查。如果肠镜发现有息肉需镜下切除,并且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至于前面提到的肠癌患者直系亲属,这些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至40岁开始在正规体检机构进行肠镜筛查,并且要建立肠癌筛查档案便于长期追踪随访,有效进行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

发现有便血、大便中有黏液、大便习性改变等,就要引起注意,去正规医院先做个简单的粪便潜血试验、肛诊可以初步判断,若有进一步需要做一次肠镜可以准确诊断。

大便习性改变,是指大便习惯(大便次数的变化以及腹泻、便秘等情况的不规律出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大便粗细、颜色的变化)。

哪些不良习惯要改?

家中有人得了肠瘤,其实也是给家里人提了个醒,因为除了遗传倾向,结直肠肠癌的发生与后天的生活习性也密切相关,应该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句话叫病从口入,用来形容肠癌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肠癌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吃出来的病。大城市居民偏好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是比较明确的易患肠癌的生活方式,需要告别高热量饮食,多吃蔬菜和纤维类的食物,多锻炼,既有利于预防大肠癌,还有利于减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换一个角度看,肠癌也可以说是拖出来的病。据调查数据显示,一大部分肠癌患者早期曾把便血误以为是痔疮、肠炎等疾病。因为肠癌的一些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也常会出现便血、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和痔疮的症状很相似,大多数人都不会加以重视,甚至归结为痔疮而简单地自己买药治疗,从而延误了病情。

肠癌早期治愈率较高。结直肠癌是可以通过筛查预防的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预防大于治疗。

(作者系四川省肿瘤医院健康管理·肿瘤筛查中心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