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 期 / 第8版:致富经
小茶叶变“黄金叶”
——旺苍县种茶大户邓禹国的发展之路

清明节前后是采茶的黄金时节,近日,广元市旺苍县高阳镇宋江村种茶大户邓禹国的茶园、制茶车间里是一片忙碌。

二十年前,邓禹国还是一个普通农妇,而如今的她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茶叶种植大户。一谈到邓禹国,当地人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回望来路,邓禹国走过了从种玉米到栽茶、从零星种茶到规模化种植、从人工炒茶到机器制茶的发展之路。

从种植玉米到栽培茶叶

勉强撑起温饱

1991年,年仅21岁的邓禹国从宋江村六组嫁到该村二组,全家八口人的所有经济来源全靠20亩山地里种植的玉米、小麦、黄豆等传统农作物,仅仅能过温饱线。

宋江村自古就产茶,因品质好还曾被当做贡茶。但是因为常年缺乏管护和销路,茶叶渐渐被当地人遗忘。

1999年,高阳镇政府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号召村民种植茶叶,由政府提供茶苗、肥料、技术,村民在自家地里种植。

原本就有一片老茶园的邓禹国,率先将茶园重新开垦、翻耕,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将老茶树按照标准规格重新修剪,并栽种了20亩的新茶苗。

2001年,老茶园的茶叶正式开始采摘,但销路却成了邓禹国和丈夫最头疼的事情。茶叶自采、自炒之后,他们背起背篼走街串巷,遇市摆摊。

当年,泼辣的邓禹国还打起了“歪主意”:背起茶叶来到了高阳镇政府,将茶叶往工作人员的桌子上一放,就认一个理——“有困难找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邓禹国的第一批茶叶很快以60元每公斤的价格销了出去,收入达到3500元。“比原来种大豆、玉米的收入高多了。”邓禹国笑着说道。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

初尝种茶甜头

高阳扁茶因品相高、口感好很快受到客户的喜爱,来自广元、成都、雅安、宜宾等市的客户纷纷主动上门订茶,销路再也不愁。

第一批种植的茶苗全面采摘,也为她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初尝种茶甜头的邓禹国开始扩大规模,再栽种了20亩新茶苗。

2008年,40亩茶园全部采摘,收获鲜叶1.5吨,制成茶叶后收入高达三万元。2009年,邓禹国成立旺苍县高阳镇宋江村高阳坡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72户农户,规模化种植高阳扁茶。同年,合作社直接经济收益达八万元。

流转土地改造新茶园,土地入股扩大种茶规模,注册商标“幕翠”,专合社升级为省级专业合作社,新栽种100亩黄茶……邓禹国的种茶之路越走越顺,规模越来越大。

种茶路上有担当。在邓禹国的带动下,宋江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0亩以上的大户有30家,高阳坡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亩,每年可采摘鲜叶10吨。

“每斤雀舌价格高达140元一斤,毛峰20元一斤,扁茶70元一斤,制成茶叶后收入高达上百万元。”邓禹国笑着感叹,致富茶名副其实。

从人工炒茶到机器制茶

效率大幅提高

采摘、晾干、杀青、炒制……制茶工序繁杂。刚开始种植茶叶时,邓禹国和丈夫全部采用手工制茶,费时费工,效率极低。

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手工制茶已满足不了茶叶的加工制作。2012年,邓禹国花8700元购买了多功能扁茶机,可日生产茶叶25公斤。不再手工制茶的她,将更多精力扑在了茶叶种植上。每年高阳镇组织新型农民培训学习,她总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2016年,在绿茶种植基地改建项目资金的扶持下,邓禹国修建了215平方米的厂房和2公里的茶园道路。

原来的小机器也满足不了日常的茶叶生产了,邓禹国再次花8万元购买了大型的扁茶机。

目前,邓禹国的茶叶加工厂可年产茶叶5吨,除制作自己种植的扁茶、雀舌和毛峰三种茶叶,还可以对外提供制茶服务。

回首二十年,邓禹国的种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展望前路,邓禹国还将在种茶路上坚定前行。(陈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