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中修复青铜神坛神兽。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在三星堆博物馆,有这样一位匠人,他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与创新文物修复工艺,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以精湛技艺唤醒6000余件珍贵文物。他就是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郭汉中。
择一事,终一生。40年的孜孜以求,让郭汉中不断攀登着文物修复技艺的高峰:2022年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25年荣获“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织补时光
学徒蜕变为修复大师
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三星堆发掘时刚好租住在郭汉中家中。那时,16岁的郭汉中还是一个在鸭子河里扑腾,和小伙伴嬉戏打闹的少年,因常给考古队打杂,渐渐对文物发掘产生了兴趣,开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陶器修复。
1986年夏,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惊世而出。数千件珍贵文物亟待修复,人手紧缺。凭借挖掘经验和陶器修复基础,郭汉中进入了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踏上了文物修复之路。
回顾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郭汉中坦言,最具挑战的当数一号青铜神树修复。这件近4米高的“世界最大单体青铜文物”出土时,已碎成200多块残片,完全看不出原貌。没有参考样本,面对海量残片,郭汉中和师父杨晓邬只得用“笨办法”——先分类残片,再根据大小、材质、颜色等特征,一块块比对茬口,推测原本位置。其间,他们创新采用传统锡焊结合铆接、灌注工艺,日复一日地拼接,历时6年终于让这件3000多年前的瑰宝“涅槃重生”,成为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每当看到文物重新焕发光彩,我就非常有成就感,如同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郭汉中说。
2020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新发现进行现场直播。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郭汉中将3号祭祀坑内的青铜大口尊提取出坑,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文物安全无损,成为文物保护直播的经典案例。
守正创新
传统技艺融合现代技术
40年来,郭汉中始终秉持“自学、自练、自悟、自省”的准则,研读大量专业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同时注重雕塑、冶炼、钣金、雕刻、美术等技能与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他创新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工艺,有效保护脆弱青铜器;发明3D扫描与手工雕刻结合的补配技术,精准复原文物缺失部件;还在三星堆建立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
2019年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时,面对糟朽象牙的提取难题,他自制小工具,创新采用高分子“绷带”固型法,让上百根珍贵的象牙安全出坑,既解决了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三星堆文物外,郭汉中还主持了10多项省市修复项目。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文物局启动了一系列灾后可移动文物修复工程,郭汉中带领团队修复灾区3000多件文物。他发表的《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玉石器环氧树脂的脱胶处理》《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论文,填补了国内文保事业多项技术空白。
薪火相传
文物修复匠心永续
“技术不该是个人财富,要让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作为四川青铜文物修复带头人,郭汉中始终践行着“传帮带”的使命。
从清理泥土的细微手法到焊接茬口的精准操作,郭汉中坚持手把手教学;推行跨学科培养,要求学员系统学习历史、雕塑等知识;更以新祭祀坑发掘为实战课堂,带领团队攻克神坛底座等复杂修复难题,开创“多学科联合攻关”新模式。他不遗余力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为三星堆博物馆打造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中青”三代修复队伍。
如今,他主持修复的文物已在30多个国家展出,使三星堆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物修复工作的翘楚、曾经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的郭汉中,此次也是成都世运会金沙遗址站的火炬手,“北京奥运会后再次入选火炬手,我感到非常荣幸。”郭汉中表示,他相信瑰丽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璀璨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将通过成都世运会这个大舞台,在全世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展示。同时,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也会继续以创新守护文化根脉,以传承延续技艺,以匠心守护古蜀文明。(铁牛 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