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5 期 / 第8版:农村创新创业
杨隆梅:在非遗传承路上焕发新生


杨隆梅展示竹编技艺

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编渗透了百姓生活。拥有悠久历史的道明竹编是川西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川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出生于道明镇竹艺村的杨隆梅是一名“90后”,成长于竹编世家的她,于2013年返乡创业,给家乡特色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任重而道远的非遗传承路上焕发新生。

杨隆梅作品《茶职》

临危受命

从上班族到竹编传承人

崇州市道明镇,这个自古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和竹子有着两千年的不解之缘。在道明镇,从事竹编这种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手艺人,年轻人鲜有涉足。而“90后”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却拉开了道明竹编产业发展的序幕。

杨家的家族企业就在做竹编,起手于杨隆梅的爷爷,到杨隆梅是第三代。和其他“90后”一样,杨隆梅对生活有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并不想重走父辈们的轨迹。因此,大学毕业后,杨隆梅进入公司,成为一名上班族。

让杨隆梅动了接手父辈们家业的心思是源于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那一年,杨隆梅的爷爷因病去世,对杨家和杨隆梅的打击很大。爷爷不在了,父亲也日渐年迈,如果自己不接手,道明竹编寥寥无多的传承经脉又要断一条。思前想后,2011年杨隆梅辞职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的杨隆梅一开始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竹编事业中,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打点家里的竹编生意。2013年,一场大火让杨家的竹编工厂损失惨重,杨家三代攒下来的基业几乎烧之殆尽。这场火灾让杨隆梅意识到,如果不为道明竹编注入新鲜血液,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于是她辞去工作,投身竹编事业,潜心推动道明竹编的生产与发展。

竹编制品

拜师学艺

广泛吸收竹编技艺

当时,道明竹编产业还处于触底后艰难回爬的阶段,竹编厂的业务也是以为食品厂提供包装盒为主。但在现代工业技术中,可以替代竹编来做包装盒的制品太多了,竞争力只会越来越低。“如果不转型,竹编就会走进死胡同”,杨隆梅开始认真思考竹编厂的出路。

“竹编的核心是人。”带着传承竹编技艺的责任感,杨隆梅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八十余岁高龄的吕国良是杨隆梅请教得最久的一位老手艺人。“他编了一辈子竹编,现在年纪大了,虽然教我划篾条的时手会抖,眼睛也有点花了,但他对竹编依然很用心。”杨隆梅回忆道。

将生竹与干竹劈开的技巧、划丝的时候怎么握刀更稳、编制什么东西用什么厚度的篾条……在杨隆梅学艺期间,吕国良毫不吝惜地把他多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创新、积累出来的经验和技巧教给了她。“吕老师说不怕我学,就怕没人学。”谈起学艺的过程,杨隆梅颇为感慨。

除了拜师老手艺人,竹编厂里固定的几十位手艺人和合作社的几百位手艺人,都是杨隆梅的学习对象。“向老手艺人们请教的过程是年轻人打基础的过程,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技法,广泛地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竹编技艺。”杨隆梅说。

创新方式

挖掘民间技艺新价值

技艺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在从吕国良那里学来锅圈编织方法的基础之上,杨隆梅把竹丝变细,再在圈中放上一个猫眼,做成耳环或项链,样式十分新颖;又如根据灯笼起底的编织方法,杨隆梅直接将起底的底子用相框装裱起来,就成了一幅别致的画;再如传统的“挑二压二”技法,杨隆梅将编出的竹编与笔记本封面结合,便成了独一无二的私人专属款;或是将竹编与皮革结合,做成女式提包,皮革弱化了竹的缺点,竹艺又刚好成为提包的亮点……

“我觉得我们不应一直停留在老一辈的思维模式上,我想突破。”于是,杨隆梅又设计出一款设计感十足的竹编制品《茶职》,深受市场欢迎。如今,在道明的工厂展厅里,镂空的竹灯、富有设计感的竹凳、多层的竹制摆架、瓷胎竹编器具等,明显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

此外,杨隆梅的加入,给道明竹编带来了新的经营观念。她把制作工艺进行简化,让竹编可组装、规模化及流水线生产,实现了道明竹编现代产业化、工厂化。同时,为提高道明竹编的知名度,杨隆梅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了道明竹编的影响力。

任重道远

让竹编文化走得更远

在杨隆梅的苦心经营下,道明竹编慢慢向工厂化和市场化转型,一切都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但在杨隆梅心中,道明竹编的传承之路还很远。民间技艺的传承需要衔接,所以杨隆梅认为,从娃娃抓起,不让竹编断层是新生代传承人应尽的义务。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成都市的一项重要文化教育工程,也刚好给了杨隆梅一个平台。“我们从溯源开始,第一步是普及竹编常识,第二步是讲解竹编专业知识,然后再具体教学生们怎么编织。从起底到做出成品,都会让孩子自己一步步地完成,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引导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杨隆梅说,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道明竹编已经从道明走出来,辐射到成都及周边的许多中小学校,课程模式也渐趋成熟。

与此同时,杨隆梅每年还会举办2次定向培训,免费培训细竹编技艺,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村民雷秀英很有耐心,杨隆梅就培养她学习瓷胎竹编,让雷秀英每月增收2000余元;村民谢学良有腿部残疾,擅长编豆腐乳筐,虽然豆腐乳筐属于比较普通的竹编制品,但他技艺过硬,杨隆梅发展他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在杨隆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明竹编,喜欢上道明竹编,甚至利用学习到的道明竹编技艺过上了幸福生活。

竹编是杨隆梅成长的印记,从最初为了家族责任接过重担,到现在其已变为她热爱的事业,杨隆梅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她说:“其实竹子的韧性很强,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要把中国的竹编文化带到世界的其它地方,让竹编文化经久不衰。”(本报记者 陈兰)

>>>相关链接:

道明竹编,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道明竹编利用川西平原盛产的慈竹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手工艺人精心选择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节长质细的部分;然后刮青去节,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再后,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之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道明竹编品种繁多,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还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竹花兜等,另外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达2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