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液等“国民解暑药”是许多家庭的夏季常备品。然而,这些看似日常的药品若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专家指出,需根据药物特性与症状对症用药,避免陷入使用误区。
夏季用药需遵循“对症、适量、避禁忌”原则。清凉油、风油精侧重外治,藿香正气类主攻内调,三者均非“万能解暑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清凉油与风油精:功效各异,禁忌需牢记
1. 成分与功效差异
清凉油以樟脑为核心成分,具有开窍醒脑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缓解头晕、头痛、鼻塞及轻度中暑症状。其清凉感可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缓解不适。
风油精则含水杨酸甲酯,具有镇痛、抗炎及消肿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缓解蚊虫叮咬引发的红肿瘙痒,也可局部涂抹改善伤风感冒引起的轻度头痛。
2. 禁忌人群
过敏体质者:两类药品均含植物精油成分,易引发皮肤烧灼感、疼痛甚至接触性皮炎。首次使用建议先在耳后局部测试。
皮肤破损者:烧伤、烫伤、溃疡等创面禁用,药物刺激可能加重疼痛并延缓愈合。
特殊人群:清凉油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慎用;风油精因含水杨酸甲酯,孕妇及3岁以下儿童禁用。
专家提醒,清凉油与风油精两者成分与功效高度重合,叠加使用会显著增加皮肤刺激风险,可能导致红斑、水疱等过敏反应。即使间隔使用,仍可能因药物蓄积引发不良反应,所以不建议叠加使用。
◎藿香正气类:非“万能解暑药”,需辨症使用
1. 中暑类型与用药原则
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与“阴暑”,二者成因与治疗截然不同:
阳暑(热中暑):由高温暴晒或剧烈运动导致体内蓄热,表现为高热(≥40℃)、面红目赤、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此时禁用藿香正气类,其温热性质可能加重病情。
阴暑(寒湿中暑):因长期处于空调房、过量冷饮或冷水浴导致寒湿闭阻,症状包括无汗/冷汗、畏寒、肌肉酸痛、头晕恶心、腹胀腹泻。此类情况适用藿香正气类,可化湿和胃、解表散寒。
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藿香正气类药物的适应症为:头晕、恶心、呕吐、乏力伴低热,多见于夏季贪凉受寒或饮食不节者。若出现持续高热(>38.5℃)、大汗淋漓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用药。
◎夏季用药安全知识
1. 剂量与频次控制
清凉油、风油精:外用涂抹为主,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每日使用不超过3次,单次用量不宜过多。
藿香正气类:口服液剂型含乙醇,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需慎用;丸剂需整粒吞服,不可嚼碎。
2. 存储与效期管理
清凉油需避光保存,开封后有效期缩短至6个月;风油精因含挥发性成分,开瓶后需密封置于阴凉处。
藿香正气类口服液开启后需冷藏,24小时内用完;丸剂受潮易变质,发现霉斑应立即丢弃。
3. 特殊场景应对
户外作业者:建议随身携带清凉油涂抹太阳穴,每2小时补涂一次;若出现阳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淡盐水并送医。
儿童中暑:3岁以下禁用风油精,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拭)并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
(综合自央视网、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