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1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李玉霞:巾帼不让须眉

近日,记者见到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柏木村党总支书记李玉霞时,她正在协调农户因柏木村S104线修路造成的村民入户道路修复等问题。“不光是白天忙,晚上我们村干部还要轮流值班,必须确保汛期出现险情后,第一时间找得到人。”李玉霞说。

柏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共631户2119人,其中党员72人。在一个以农为主的低山深丘区,全村干部群众在党总支的带领下,依靠党建引领实现产业兴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余元。

临危受命

毅然担起责任

谈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的经历,李玉霞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当年,丹(棱)名(山)路扩建,其中经过柏木村境内的总长度达8000米,牵涉到难度系数最大的工作——征地拆迁。全村要拆迁20余户,征地100余亩,一方面工作难度大,另一方面原有的老班子工作后劲不足。此时,上级党委任命李玉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由一名村主任立即转换成“领头羊”,李玉霞肩上的担子一下就变得沉重起来。

“听党话,跟党走,服从组织安排。”临危受命的李玉霞并未迟疑。接到任命后,她立即召开党员大会,积极主动与老党员、老干部交流,集思广益,为村上的工作出点子、想办法。面对征地拆迁的巨大困难,她组织村组干部、老党员深入农户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共产党员尤玉祥为首的绝大多数农户很快接受了征地拆迁方案,第一时间把家里的东西腾空,主动配合完成征地拆迁,确保了施工方按时进场、顺利施工。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仍有个别农户不愿意。为此,李玉霞在乡政府领导的协助下,反反复复、一户一户地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农民白天做农活,他们就利用晚上入户走访,经常熬到半夜,直到所有拆迁户签字、盖手印后才放心。在拆迁过程中,年近九旬的方仕贤不愿意住到儿子家去,一直表示拆后没有地方住。李玉霞只好与村干部一起商量,最后决定腾出村委会的一间屋子,在准备好床和被子后,将方仕贤接到村委会居住,就连搬家都是村组干部义务帮忙。一住就是半年,等方仕贤的新房修好后,村组干部又全体动员,帮忙把方仕贤的家具送到了新家。

在征地问题上难度也不小,老百姓视土地为生命,态度常常很是坚决。4组村民黄大娘在征地的协议上反复看了几次,坚持说测量的土地面积不合适,要求组织施工方再次测量。李玉霞只好反复解释测量的依据,终于让黄大娘理解……涉及共130余户的征地工作,就是这样一家一家说破了嘴皮才得以顺利开展。

如今,一条长达8000米、宽11米的丹(棱)名(山)大道,已经横跨柏木村,初具雏形。“这条路通了以后,我们销售脆红李就方便多了!”村民汪丽艳高兴地说。

发展产业

致力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干部,先行一步。” 这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李玉霞也深知,要带动全村产业发展,村干部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李玉霞家的产业主要有10亩脆红李、5亩春见、2亩生姜。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女儿又远嫁他乡,家里的产业基本都是靠李玉霞一人经营。脆红李上市时,白天忙于村务工作的她就晚上戴起头灯去采摘,实在忙不过来时,她就请人、请亲戚邻朋帮忙集中管理。“自己家里产业都做不好,就不好意思做群众工作了。”李玉霞这样要求自己。

几年前,李玉霞带头成立了绿源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社员从事绿色、生态蔬菜种植,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她的影响下,柏木村先后又成立了丹棱县良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藤椒专业合作社和以生态水稻为主的康养种植基地。

目前,全村发展高山脆红李6000余亩,常年产量在1000万公斤左右,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此外,规模发展高山生态茶园1200亩,水稻、玉米、中药材等种植业和鸡、鹅、鸭、生猪等养殖产业也适度规模发展,实现种养结合,走上了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乡风文明

百姓幸福满满

为了打造文明乡风,柏木村充分利用党群活动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将学党史、上党课和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积极邀请县、乡农技人员以及当地“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农技培训,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党总支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杜绝奢靡之风;由志愿者组成环保、调解等相应机构,保证“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还建起了道德超市、养老服务分中心……

“有女不嫁柏木桩,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是五十多年前柏木村贫穷的写照。但如今的柏木村,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大多数农户用上了天然气,座座楼房拔地而起,水泥硬化道路进村到组入户,小汽车、摩托车成了村民的代步工具,群山绿荫之中,村民的生产、生活完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21年6月,柏木村党总支被中共丹棱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下一步,柏木村仍然要坚持党建引领,干部示范,多措并举,实实在在地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李玉霞自信地说。(刘敬宗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