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农艺师袁刚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刚刚出版的《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故事选编》,里面收录了中国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开展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的经验和成效。
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正是柬埔寨项目的实施单位。3年来,四川派出袁刚等常驻专家扎根柬埔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环境改善、生计改善、机构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等任务。
改善生活
近4000人喝上清洁的自来水
2017年7月,四川第一批常驻专家抵达柬埔寨,随后与柬埔寨农业农村发展部联合组建了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
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的刘小林是最早接触项目的常驻专家之一。他介绍,项目选择了两个示范村——位于干丹省穆坎普区的谢提尔普洛斯村和斯瓦安普村,共有农户749户3637人,其中贫困户113户549人。刘小林回忆,走访农户时发现,村民高脚屋屋檐下都摆放着水缸,“他们的生活用水大多靠雨水,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喝上清洁水。”
联合项目办最初想从湄公河引水,论证后决定改为打井。“井水水质更好,不需太多后续处理,管道占地也较少,花小钱办大事。”刘小林说。
2018年7月,作为第二批常驻专家,袁刚从刘小林手里接下供水项目“接力棒”,“打到七八十米深时发现水里含砷,浇田可以,但不能饮用,一直打到200多米,水质才符合标准。”最终,历时13个月,一座高25米的白色水塔矗立起来,两个村近4000人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联合项目办还帮助当地建设了一处社区活动中心,对村小学进行维修,为82户居民通了电,对261户农户房屋进行重建改建……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发展产业
引入“庭院经济”“扶贫车间”
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是联合项目办的心头大事。“以前发放过鸡苗,可过几个月发现都被农户吃掉了。”当地一名干部无奈地说。
联合项目办决定以“礼品传递”方式实施养牛项目:先将20头母牛发给20户养殖,生下小牛犊后,母牛作为“礼品”传递到另外20户养殖。“这样扭转了群众依赖无偿捐助的观念,激发了内生动力。”袁刚说。
不仅如此,两个村还建起28个蘑菇大棚,每个菇棚放置3000个菌袋,年产菇约2250公斤,产值达3370美元。
养牛需要修建圈舍、种植牧草,种蘑菇需要建大棚,都需要用地,但当地部分村民没有土地。在市场调研和征求村民意愿基础上,联合项目办将发源于四川的“庭院经济”引入当地,通过房前屋后种植盆栽蔬菜,帮助当地200余户农户增收。
“以前贫困家庭基本上吃野菜,稍好点的每周买一两次菜。现在村民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卖钱。”袁刚说,部分农户通过项目带动,自发利用废弃的泡沫箱在房前屋后扩大种植规模。
联合项目办还将“扶贫车间”模式带到柬埔寨。“农户以土地入股,建成两个洗洁精加工厂,农户可以享受分红,还能就近就业。”袁刚说,2020年6月,两个洗洁精加工厂正式生产运营,年产量达10万瓶,产值约1.5万美元。
联合项目办还在当地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6期、致富参观活动3期,并两次组织当地干部、村民代表来川实地“取经”。
“中国专家不仅带来了扶贫技术和经验,最关键的是带来了劳动致富的理念,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柬埔寨农村发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