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3 期 / 第8版:致富经
“葡萄哥”依托新技术打开“财富门”

进入7月,葡萄迎来成熟的季节。近日,在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中心村8组绿之润葡萄种植基地内,10余名本地务工的村民正在打包刚采摘的“夏黑”葡萄。

作为丹棱高端葡萄种植基地,绿之润葡萄种植基地是丹棱葡萄种植行业中的“翘楚”,基地负责人谢林更是丹棱葡萄种植界的名人,尤其是他采用的“无尘农业”、避雨栽培、施用蚯蚓粪等葡萄种植新技术,更是丹棱葡萄种植的标杆。

采访当天,记者走进基地内,扣件钢架设施下,目之所及皆是葡萄。站在葡萄架下,个子高高的谢林正在对葡萄树进行高位嫁接,这是他今年首次尝试采用的新技术,希望通过高位嫁接,更新换代葡萄新品种。

依托新技术

种出好葡萄

“眼前这400余亩葡萄,是我7年来的全部心血。”谢林说,2013年,在成都做服装生意的他,在朋友的邀约下,来到丹棱投资创业。在他的印象中,丹棱是桔橙之乡,种植水果肯定有潜力。说干就干,当年他便和朋友一道,在中心村流转了82户村民的400余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葡萄。

是采用千篇一律的传统种植方式还是采用最先进的种植技术?面临第一道难题,谢林不假思索,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全部采用最先进的扣件钢架设施大棚,通过避雨栽培技术,让葡萄种植更“高大上”。

设施大棚一亩投资的价格为3万元,虽然投资大,但谢林却觉得非常值。据介绍,这项技术可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与大田露天栽培相比,据初步计算,谢林的葡萄种植基地的农药使用量可减少80%以上,仅需在葡萄不同的生育时期喷施预防药物就可实现基本没有病害。除了葡萄不容易生病外,因昼夜温差大、糖份积累多,葡萄的品质也要比露天栽培高出许多。正因如此,谢林的葡萄均价比周边露天种植的葡萄高出12元不等。

除大棚避雨种植外,在基地内,铺满的双色反光膜更是十分“惹眼”。谢林称它为“地膜”。有了这张“膜”,谢林省心不少。“你看铺了膜的地下,一点也没长草。”站在果园内,谢林随手翻看了一张双色反光膜讲述起它的作用,“双色反光膜,上面是银白色,下面是黑色,它既可以防杂草、防虫害,还可以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滋生,最关键的是还能通过反光增加葡萄的光合作用。”

那“无尘农业”在葡萄基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据谢林介绍,基地除了采用大棚避雨栽培技术外,还在创新培育土壤上下功夫。建园时,他按每亩10吨的标准施足蚯蚓粪,之后每年冬季再增施45吨。同时,整个基地追肥、浇水全部采用滴灌,即方便快捷又没有污染,追的肥料都是统一配方后的液体腐殖酸有机肥。而每年葡萄售卖完后,他还揭开双色反光膜,将葡萄的残枝落叶覆盖于地表,并在葡萄园行间种植绿肥、油菜,待高度长到1米左右未完全木质化之前,则采用旋耕机把油菜、绿肥一起搅碎打入土中,完全没有灰尘。

创造新方法

托起产业“腾飞梦”

虽然目前基地内种植技术已经成熟,但谢林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创新,增加收益。每年葡萄销售结束后,秋冬季还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种什么?怎么种?谢林又积极与省农业科学院相关专家取得联系,在葡萄园内开展各项试验,以实现经济增收。

站在基地内,谢林指着空隙内栽植的各种苗子说:“这也是我增收致富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丹棱产业发展需要,苗子供不应求。瞄准时机,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谢林成功创造了“无杂草苗圃培育树苗新技术”,目前正在着手申请国家专利。现在,他每年培育苗子近10万株,不用人工除草,苗圃更是干干净净,起苗后苗子也无伤根现象,栽后成活率可达90%以上。这一创新技术,大大减轻了育苗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整个葡萄产业基地,除了硬件技术支持外,“软件”管理也必不可少。在谢林看来,葡萄种植最重要的还是“细心”,管理是关键,比如,蓝色的纸袋子是套袋“阳光玫瑰”的,绿色纸袋子是套袋“水晶葡萄”的,每个品种葡萄套袋纸颜色不同,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葡萄管理。在葡萄基地内,常年务工人数共30余人,高峰期达到80余人。每年谢林支付务工工资超过80万元,平均每名工人每天可挣50100元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村民务工的问题。

经过7年时间发展,谢林的基地已拥有夏黑、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等10余个名优绿色食品葡萄,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使销售时间可从6月中下旬直至10月。

此外,谢林的示范带动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务工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发展葡萄,仅仁美镇就发展了5000余亩葡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做农业就是不断创新投入的过程。”谢林说,时代在变,技术也必须要改变,运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才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下一步,他将运用“科技”手段,将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引领丹棱葡萄种植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王琴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