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9 期 / 第7版:科普法制
栉风沐雨 砥砺奋进
——东坡区人民检察院40年发展历程

    19786月,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检察院(原眉山县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40年来,东坡检察干警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用他们对检察事业的忠诚、热情和生动实践,让检察院从零开始,逐渐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院址变迁

从“借房”办公到建设技侦综合大楼

    重建之初的眉山县检察院,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全院10名干警只能借用原眉山县公安局的2间办公室工作。1979年底,眉山县政府在原城关大北街259号为检察院新建了500余平方米的简易办公楼,该院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办公场地。

    1986年,该院从大北街搬迁至现在的办公地点(赤壁东路),因无力新建办公大楼,只能占用干警住房办公长达5年。1990年,在人大呼吁、党委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该院建成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1998年,因城市规划需要,院党组服从大局,全院干警又忍痛拆掉了来之不易的办公楼,迁入桂香街一处废弃的大楼办公。从19988月起,经过检察干警3年零4个月的艰苦拼搏,2001年,5300平方米的技侦综合大楼拔地而起。同年,眉山县检察院更名为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检察院。20多年的期盼和渴望,历经4次搬迁,东坡区检察院居无定所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17年来,东坡区检察院办公楼经过数次翻修,如今视频会议室、多功能会议室、“两法衔接”信息中心、案件管理大厅、“12309”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机关食堂、图书室、瑜伽室等硬软件设施一应俱全。

装备变迁

从“家徒四壁”到“智慧检务”

    重建之初,东坡区检察院的办公办案条件异常艰苦。一张大饭桌、几把旧藤椅,就是干警的办工装备。全院上下也仅有一部手摇电话和两辆旧自行车。

    时代进步,岁月变迁,曾经的老式装备逐渐淡出视野。2013年以来,办案人员全面实行网上办案,法律文书的制作、传送、审签等全部通过线上完成;远程提讯系统使干警免于舟车劳顿,在单位就能对羁押人员进行讯问;远程视频接访系统让群众与检察机关远距离“面对面”接访;电子示证技术让证据材料实时投放庭审大屏,证据展示更加简洁明了;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激光显示屏、触摸查询一体机等技术平台,实现了案件查询、控告申诉、律师预约、司法救助等检察服务全部网上办理;掌上检察院APP,让车辆管理、通知通告等通过手机就能审签、流转……

    如今的东坡区检察院,已实现办案车辆4人一辆,办公电脑人均1.5台,便携式打印机、高清扫描仪等办公装备升级换代,“智慧检务”普遍应用的高标准配置。

与时俱进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如果说1978年至2000年,眉山县检察院是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那么2001年至今,则是东坡区检察院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跨越时期。

    伴随着改革创新的脚步,该院在业务创新中力求突破,整合反贪、反渎、预防部门形成大自侦格局,开创了东坡检察反贪事业的历史巅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163214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公诉、侦监、民行部门先后开展“附条件不起诉”“认罪认罚从宽试点”“两法衔接”“检调对接”“公益诉讼”等改革创新工作,为平安东坡、法治东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业务创新不止步,综合工作创新也步履铿锵。2011年以来,该院大力开展检察文化建设,成为首批“全省检察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如今,该院文化建设仍在不断丰富升级。2013年以来,该院率先在全市启动检务公开改革试点,打造检务公开的“东坡模式”在全省推广,该院先后有省内外100余个单位前来学习交流。顺应检务公开规律,该院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展示检察工作,推送原创作品20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新媒体作品一等奖”等6个全国奖项,被最高检院评为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

不忘初心

凝聚人才砥砺前行

    千古兴业,关键在人。东坡区检察院的成长壮大,得益于有一批忠诚担当、锐意进取的检察干警。

    40年来,历届检察长和党组一班人始终把队伍建设摆在首位,不断通过公招、商调等形式引进优秀人才,持续开展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庭审观摩、公诉人论辩等活动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经过多年努力,该院检查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全院干警平均年龄3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2%,为检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一路走来,东坡区检察院满载荣誉、硕果累累,有449项工作、984人次受到各级表彰,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接待室”“集体一等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等荣誉,涌现出全国一等功个人、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等优秀干警。

(汤利琴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