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0 期 / 第3版:理论·智库
积极推动核电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 汪锋

现代经济具有对能源高消费、强依赖的特点,伴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内陆核电在重庆落地,对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发展内陆核电对推动电力系统现代化意义重大

第一,核电是目前发达国家电力系统中大规模利用的可靠电源。2022年美国消费了全球30.3%的核电,法国的电力结构中核电占比高达63%。中国过去十年核电投资持续增长,2022年在全球核电消费市场中的份额提高到15.6%。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中国能源结构中核电占比仅为2.4%,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人工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人类文明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已经在第四代核电反应堆、人工可控核聚变反应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依托现有技术,提前布局内陆核电建设,提高核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对于核聚变这一战略性技术方向未来的商业运行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先导作用。

第三,核电是中国能源绿色转型和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基础性保障。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资源总量和开发潜力有限,难以作为下一代电力系统支撑性的电源类型。为了满足“双碳目标”国家战略,中国必须大规模缩减燃煤火力发电装机规模。核电具有发电功率大、零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可控的优点,适合作为大城市负荷中心的基础性电源。

第四,中国已掌握核电关键技术,核电的安全性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关键技术,中国在沿海省份建设了大亚湾、秦山、岭澳等55台核电机组(截至2023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家核安全局),有数十年安全运行的经验。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核电机组在冗余设计和被动式安全系统上进行了大量技术革新,已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发生核安全事故的概率极低。中国核电技术的安全性、清洁性和经济性已得到充分证明。

第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核电增量市场。与发达国家电力需求饱和,难以支撑大规模新建核电机组投资相比,中国尚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跃升的关键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旺盛。中国电力市场能够支撑大规模核电建设的投资规模,并有机会基于国内大规模工程建设投资形成的技术和经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核电技术和投资,抢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制高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发展内陆核电的基础条件

第一,川渝两地发展核电的产业基础好。三线建设时期,川渝两地曾布局了重要的核动力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成渝两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核科学与技术、工程热物理等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的科研实力,能够支撑核工业产业链发展。

第二,川渝核电建设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2022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常住人口规模达到约1.16亿人,GDP超过8.5万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了消纳核电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并可沿用西电东送工程已有输电通道与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共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力供给存在较大缺口。2021年重庆市累计消费电力1340.65亿千瓦· 时,重庆市内火力发电681.21亿千瓦·时,市外购入电力445.21亿千瓦·时,购入煤炭5130.59万吨,其中2407.06万吨煤炭用于火力发电。四川是水电大省,但2020年仍从省外购入煤炭7796.09万吨,其中2237.83万吨煤炭用于火力发电,购入油品2660.05万吨。西南地区缺煤无油的能源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核电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在川渝地区尽早布局第四代核电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第一,积极开展重庆市核电建设可行性论证,尽早启动核电建设前期工作。核电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重庆市应立足现有条件尽快开展核电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倾斜,做好核电站选址并保护好宝贵的核电厂址资源,围绕核电电源布局,统筹规划全市电力系统现代化和能源系统绿色转型。

第二,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力争在核能利用领域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成渝两地应抓住西部科学城建设的契机,用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绵阳科学城已有基础研究资源,积极争取建设核能相关大科学装置,以基础研究驱动核电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第三,开展内陆核电安全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核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通过将各种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量化评估,核电安全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够有效防范故障和事故发生,并保障核电生产的经济性。内陆核电在欧美发达国家有大量实际运行的案例,我国应尽早开展内陆核电技术经济分析预研。

第四,做好核能利用科普工作。虽然核能的安全性、清洁性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但群众普遍缺乏对核动力与核武器、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等的科学知识,无法科学评价核辐射剂量与健康风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需要长期坚持开展核能利用科普工作,增强全民科学素养,使核电建设取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作者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应用经济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