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3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纳溪区:“四好农村路”铺就百姓幸福路

“家门口坐上公交车后,40多分钟就能到达城区,方便又安全。”一大早,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村民段绍莲将土特产搬上农村公交车,准备进城售卖。

两项改革以来,纳溪区以“两突破一提升”为引领,以打造乡村振兴“产业路”、便民服务“智慧路”、风景优美“生态路”为抓手,打响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走出一条交通路网“高速度”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协调并进的发展之路。如今,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42公里,等级以上公路占92.7%,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织密交通网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将规划建设项目与现有的G76厦蓉高速、G93成渝环线高速、G321、G246等国省干线相结合,打造外联内通陆路交通路网,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纳溪区为高质量建设农村公路规划了美丽蓝图。

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纳溪区有着清晰的布局。

近年来,纳溪区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绿色、路景交融、融产入路”思路,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等工作,形成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综合发展和“农村公路+特色产业”“农村公路+电商物流”等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不仅如此,纳溪区还按照“提速、提能、提效”的新发展理念,制定《纳溪区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纳溪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区、镇、村三级公路管理制度和路产路权保护制度,累计投入资金6.35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61公里、安保工程79公里,按照“旅游+”建设模式,围绕茶、竹、酒、乡村旅游、特色经果等重点产业,将花湖路、来大路等建成“产业路”130公里,连通35个特色产业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惠及群众10万余人,带动经济效益80亿元。

运用“互联网+”

公路实现“智慧”管养

7月末连续数日下雨,纳溪区公路管理中心主任颜进带领员工在巡查中发现,新乐镇金凤村段道路多处出现竹子倒伏、边坡垮塌等险情。

险情就是命令。颜进设置好警戒线后,在手机上打开一款交通管理APP,将线路名称、桩号、事故方向、阻碍量等信息上报,纳溪智慧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立即调派人员前往现场处置。

这是纳溪区投入资金建成的纳溪智慧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与移动APP端的配套使用,公路管养从“糊涂账”到“一图清”,从“跑断腿”到“指尖办”,全面实现了农村公路与桥梁基本信息、养护检查与评定情况、营运状况等内容信息化、巡查监督实时化、养护决策科学化、考核评估精准化,从而推动农村公路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不仅如此,纳溪区还建立交通、公安、应急等部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路域环境专项整治和货车超限超载治理专项行动,推行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把养护工作交由政府采购确定的专业养护企业,将考评结果与全年养护经费拨付挂钩,激励公路养护单位和个人主动开展日常养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路通百业兴

村民走上致富“提速路”

交通兴,百业兴。在当地,宽阔平坦的公路将一个个山村连缀,除了方便村民出行外,也带动特色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

护国镇梅岭村,是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的纳溪特早茶的主产区之一,每逢茶叶采摘季,工人便在落户于该村的四川凤岭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紧张地忙碌。“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肯定不会返乡创业。”该公司负责人周世庆表示,仅他的公司就带动周边1300余户茶农共同致富。

近年来,梅岭村整合涉农资金4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亿元,建设完善园区产业道路、排灌渠、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梅岭特早茶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村集体经济突破400万元,农民仅茶叶一项就户均增收超2000元。

梅岭村茶产业发展是纳溪区交通会战的一个缩影。随着交通路网越织越密,不仅促进全区产业大发展,也带火了全域旅游。

“平时每天有4~6桌客人,节假日和周末更多,房前屋后的竹笋、自家饲养的土鸡土鸭,成本少,利润可观。”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农家乐业主王沂钊说,G546(纳溪至赤水)公路投用后,生意肯定会更好。

如今在纳溪,“吃旅游饭、赚旅游钱”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全区旅游从业人员占当地从业人员15%,帮助近3万人脱贫解困,景区周边群众年均收入近3万元,纳溪区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王超明 张定银 曾运吉 任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