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对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税收共治的思考


■ 广安市前锋区税务局课题组 文明旺 杨梦生 何伟 徐令 胡涛 李鑫

信息化为税收管理的思想观念、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建立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无疑成为社会公共资源汇集的最优架构,在税务工作上,也为税收共治提供无限的便捷。

政府信息平台现状分析

制度保障欠缺,专业人才匮乏。各级政府虽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但对共享信息的数据质量、数据格式、涉密等级等相关责任未予明确划分,没有制度保障。同时,伴随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信息平台多样,缺乏统一标准。政府各部门的业务性质和行政特点不同,导致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构架和数据格式标准等都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使得系统之间没有可兼容性,无法利用相关数据。

共享意识落后,信息交换不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方面不能完全将涉密数据与非涉密数据隔离开,若将其共享,存在较大的泄密风险;另一方面,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理解不够透彻,没有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共享平台,导致其为规避风险,不愿对外共享。

共享信息缺失,制约税收管理。税务机关虽掌握了部分信息,但政府的招商引资、补助补贴、优惠奖励、施工许可、工程建设,以及商品物资价格发布等涉税信息,获取较为艰难,而这些涉税信息的共享,对税务机关强化税源控管将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运用不够,价值尚未体现。税务机关由于岗位职责和管理流程不明确、不规范,从共享平台获取的涉税信息的分析利用仅停留在分类统计、静态查询等浅层次的利用,不能从多维度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此外,税务机关人少事多、专业人才少,数据运用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够。

共享信息

对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意义

利用共享信息,挖掘潜在税源。政府信息的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涉税信息来源,让共享数据产生税源。

转变征管方式,实现科学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手段,对税务机关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准确性、实效性提供可能,对降低税收风险,实现信息管税、税收科技化和税源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

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税收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价值,为准确判断税收风险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税务机关开展分类分级管理,实施多层次、差别化风险应对提供精确的操作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税收共治的措施

政府主导,搭建共享平台。一是依托政府出台综合治税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地位,保障平台长效运行;二是政府牵头,在政府行业网基础上搭建统一标准化的综合治税平台,实现电子化信息共享;三是政府牵头组织各部门每季度召开综合治税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税收形势,掌握税源动态,研究解决综合治税工作开展的有关重大事项。

税务主管,促进平台应用。首先要求税务部门及时对平台上采集的信息分析筛选,形成有用涉税信息;其次建立涉税信息分类分级风险处理制度,做到信息分析比对及时、情况处理及时、管理监控及时;最后,形成涉税信息利用成效报告,报送本级政府领导及上级主管单位。同时,税务部门要主动作为,最大效率地实现涉税信息共享。

健全机制,形成共享合力。一是以政府综合治税联席会议为平台,建立涉税信息共享交流机制。要求各相关单位及时、全面提供涉税信息,确保税务部门及时掌握税源增减动态。二是完善政府考核机制。不仅将各单位及下属部门和个人综合治税工作纳入全年绩效目标考核,还应当专项督查巡查各单位信息报送、工程款拨付、履行“先税后付”等情况,并形成工作考核机制。

宣传助势,营造共治氛围。一是政府以官网通知、学习法规文件的形式,培养工作人员对税收共治的思想认识,主动运用工作优势,为平台建设运用贡献力量,助力税收事业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定期宣传报道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社会对共享平台认识,使税收共治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协税护税的新局面。

齐抓共管,彰显共治成效。以前锋区税务局为例,该局依托政府信息共享平台,采集各类涉税数据近2万条,共享治税效果明显。一是税源预测准确率明显提升。摸清区域重大工程项目及采购项目涉税金额,为前锋区税源预测准确率提供数据支撑。去年,税源预测准确率较上年提升2%。二是税收大幅增长。通过强化税收监控分析,建筑业入库税收约2400万元,同比增收近1000万元,增长71.4%。三是税收风险应对成果突出。前锋区税务局在共享平台获取的涉税信息中开展分析,2017年共制发风险任务21户,补缴税款及滞纳金近900万元。四是“以证控税”,抓好源头管税。前锋区税务局在相关单位的配合下,把好证件办理、竣工验收、资金支付等环节,凭借税务机关出具的《工程项目税收情况证明》,2017年追缴源头商品及服务税款达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