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四川省天文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举办。来自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天文科技工作者、研究生,以及中小学校的天文教育工作者约200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四川省天文学会为团结省内天文科技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所做的工作,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作为四川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学会活动、致力于研制天文学领域大科学装置等成绩。王嘉图希望,大家要以此次年会为交流平台,深入交流探讨,发挥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思想的火花。
省科协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副书记陈军指出,四川省天文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党的建设和学会体系建设,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我省天文物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军强调,此次会议作为省科协2024年十大“一流学术活动”培育示范项目,四川省天文学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坚持科协“四服务”职责定位,为广大天文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汇集一流的学术交流成果,打造一流的学术活动品牌,推进天文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力争为我国天文学科的进步贡献四川力量。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占文表示,四川省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一批天文学领域大科学装置相继落成、投入使用;四川的天文学高等教育抢抓机遇,迅速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韩占文强调,四川省天文学会要以年会为平台,通过分享新成果、交流新思路、探索新路径,进一步增强天文学学术共同体意识。同时,依托高水平学术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天文科技工作者强化有关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实现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作了“中国天文光学的创新历程”主题报告,回顾了中国天文光学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人物,介绍了从研制中国第一个Lyot双折射滤光器、Ⅱ型光电等高仪,到中国独创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再到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技术、六角形主动变形镜的发展历程;韩占文院士作了“双星理论与观测”主题报告,从双星演化在天体物理中的重要性出发,介绍了双星在宇宙早期再电离中的贡献、双星星族合成在星系演化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于Ia型超新星、毫秒脉冲星、X射线双星、双黑洞等天体研究的重要性,双星物质交流稳定性判据以及在特殊恒星中的应用等,展望了基于LAMOST开展双星演化形成的稀有天体的发现、建立三维双星演化模型等几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洁作了“我所知道的太空阿尔法磁谱仪”主题报告,简要阐述了从大爆炸到今天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并从子弹头星团质心不重合等探测结果出发,介绍了粒子物理基本模型和有关暗物质的前沿理论及展望。
此外,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丁明德、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长辉、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韦联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渝秋等专家分别作了主题为“‘羲和号’卫星科学成果和2.5米太阳望远镜介绍”“光电所自适应光学研究进展”“射频波段引力波和暗物质轴子的电磁响应探测”“利用激光开展核天体物理研究:方法与进展”的特邀报告。
据悉,此次会议共设置了天文与天体物理分会场、天文技术与方法分会场。来自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天文科技工作者及研究生,共作了38场学术报告。(曾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