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致盲性眼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
近年来,青光眼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相当一部分慢性青光眼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视力。因此,大家应具备防治青光眼等相关常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下面,让我们一起科学认识这位“视力的小偷”。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由于眼球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对视网膜视神经组织造成损伤,使其变性、萎缩,导致视功能障碍。通常情况下,青光眼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看东西的范围不断变小等。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超过24mmHg为病理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眼压高不等于青光眼,青光眼患者多表现为眼压失控,其核心特征是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而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表现。
◎青光眼的类型和症状
青光眼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眼胀、头痛、视物模糊、虹视(看灯光出现彩虹光圈),多数患者误以为是疲劳,从而延误治疗。随着病情发展,中晚期视野逐渐“缩窄”至失明,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年,一旦形成损伤,便无法修复。
◎出现不适要尽早就医
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是青光眼发作,尽快到医院接受检查。
①经常性眼球胀痛、鼻根眉弓痛,而又无近视、远视和散光或其他疾病。
②常出现看灯或其他光源时可见其周围有彩虹样的光环、看东西好像前面有一层雾遮挡。
③眼红充血、视力模糊、疼痛明显,但无分泌物。
④出现不明原因的短时间视力明显下降。
⑤40岁以上经常更换老花镜,仍觉不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开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病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对于缺乏青光眼防治常识的人群而言,通常不能自我判断,需要依靠眼科医生进行专门的咨询与检查,才能确诊。此类型患者病情发展缓慢,一旦出现视力受损,往往已进展到晚期阶段,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当得知患了青光眼后,患者在心理上一定要正视这一疾病,既不能轻视,也不必过度紧张。目前,青光眼的基本治疗原则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
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用滴眼液进行局部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滴眼液未能有效降低眼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药或全身静脉用药等。若口服用药或全身静脉用药仍不能有效降低眼压,则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选取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通常需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为辅。
◎预防青光眼要避免诱发因素
由于原发性青光眼的致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预防青光眼主要在于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稳定、饮食有节、科学用眼、不长时间用眼或低头趴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定期检查眼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继发性青光眼;高血压患者则需遵医嘱按时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血压波动对眼部血管的影响。
学会正确用眼的方法。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5~10分钟,可眺望远处或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疲劳;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用眼。夜晚阅读时确保光线均匀、柔和,避免视疲劳;不要长时间低头趴睡、戴墨镜或在暗室停留过久,以免导致眼压升高,诱发疾病。
重视定期检查。建议一般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等,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尽早治疗。对于高度近视或远视、长期使用激素、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必要时可以缩短检查间隔。
提醒:青光眼虽然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但只要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和预防处理,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绝大多数病人是可以在有生之年保持良好的视功能的。
(综合自健康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