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2 期 / 第1版:要闻
引领学术创新 共探前沿与未来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工科专题报告会在蓉举办

本报讯 3月13日,因去年受疫情影响延期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工科专题报告会在西南石油大学重启。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出席报告会并致辞。

经戈在致辞中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争做新时代科技事业的实践者、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新时代科学普及的推动者、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潜心学术研究,勇于攻坚,参与科普创作,带头崇尚学术民主、涵养优良学风,积极投身川渝两地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事业,争当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同时希望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天府科技云服务中,依托“天府科技云”拓展服务空间,面向全省全国提供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推广高新技术、承接科研课题、开展智慧科普服务,实现自身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会上,5位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获奖者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围绕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学术成果和科研感悟进行了分享。

“中国页岩气是在2009年开采了第一口页岩井,2013年我国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随后,页岩气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四川大学教授刘百仓带来了题为“页岩气工业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报告。随着页岩气开采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存在许多潜在的环境风险,刘百仓团队以页岩气返排液水量、水质(有机、无机及微生物指标)的深入分析为基础,提出页岩气返排液处理后用于井水力压裂的内部回用技术,实现了页岩气返排液达标排放。刘百仓介绍,前期团队用处理后的返排液进行了短期蔬菜灌溉的实验,后期也进行过长期作物(如水稻)的灌溉实验,研究证明,经团队研发技术处理后的页岩气返排液用于灌溉,对作物未造成任何影响。“当然,以此说明这个水可以用来灌溉,其实是不严谨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个事情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我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立足四川,辐射全国,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刘百仓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希望可以和西南石油大学各位学者、学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处理好页岩气废水,为行业发展推波助澜。

同样致力于水质处理的,还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黄杨。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公布一项研究成果,所有大陆河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药物污染,水质中所含药物污染物浓度高到足以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其中,最常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是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

“我们通过制备铁掺杂氮化碳催化剂(CNF),增强降解去除水中卡马西平的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密度函理论(DFT)计算阐明了CNF的作用机理。”报告会上,黄杨分享了“铁负载氮化碳材料催化剂降解卡马西平的机理研究”,实验证明,此法去除卡马西平率超过92%,总去除率达99%以上。“在铁掺杂的基础上,我们还引入了铜进行研究,发现应用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所以接下来我们将更多地在双金属掺杂上展开研究,期望获得更可喜的成果。”黄杨说。

报告精彩纷呈,亮点频现。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向均在题为“新型可穿戴耐用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报告中提出,以天然动物皮具与导电材料相结合制备具有吸收电磁波能力的屏蔽材料,可实现电磁屏蔽效能保持在97%以上;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员李振宇题为“可循环使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在多重加密领域中研究”的报告,揭示了一种可用于信息加密的、三维的、自修复效率高、可回收的高分子材料;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生导师黄泽皑另辟蹊径,带来题为“超高密度的钴单原子活性位点提升光催化还原CO2制CH3OH活性研究”的报告,从“双碳”的角度出发,捕集二氧化碳制备甲醇,通过人工光合作用,有望实现甲醇制备零污染、可持续,解决我国甲醇依赖于进口的现状。

“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见识到了在专业之外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让我对不同领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拓了我的知识面,同时对我自身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听完报告会,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研究生刘毅表示。

据了解,川渝科技学术大会自2020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大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要求,创新搭建了一个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探讨学术、引领创新,有效地强化学术基础、引领学术风尚、促进学术繁荣。大会已成为川渝地区最具影响力、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学术盛会之一。本次召开的大会分论坛——工科专题报告会是学术成果精品的创新平台,将进一步营造安心、静心的学术氛围,带动川渝学术水平提升,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为川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西南石油大学相关负责人、科技工作者、学生代表参加报告会。此次报告会在线上进行了同步直播。(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