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菊 赵德杨
地震的孕育与岩体裂隙的演变紧密相连,在地球内部,由于地壳运动、板块间的相互挤压以及地应力的作用,岩体通常会受到各种力的影响,导致岩体内部产生裂隙和断裂。这一系列变化可能会引起地下流体含水层介质发生形变,进而影响地下水流程或流速,使得地下水温度、流量、水化学组分等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地震地下流体监测是地震监测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通过观测地下流体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地热动态,来识别可能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异常模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地震监测研究的“地下密探”——四川省地下流体观测台网的神秘面纱。
四川省位于我国南北地震活动带中段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由于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下流体监测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70年起,四川省便开始进行地下流体监测,经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热学为基础的地下流体监测研究台网。该台网主要以地下水和地下气为监测对象,通过连续观测其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变化,获取与地壳应力应变、地热及断层活动相关的时变信息,从而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关键数据。
目前,四川省地下流体观测台网已颇具规模,现拥有80个观测站,156套仪器,监测项目多达30余种,涵盖地下水位、水温、流量、氡、汞、水质和气体组分含量等多个方面。这些观测站点覆盖了四川省内主要地震带和地震区,积累了大量震前、同震监测异常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揭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地震监测预警提供了宝贵资料。
近年来,四川省在地下流体观测网络方面取得了显著技术进步和站点布局优化。除了对传统水位、水温和氡气观测外,还积极探索包括氢气、氦气和二氧化碳在内的新型数字化气体监测项目。这些新型监测项目不仅提高了地震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推动了地下流体监测向自动化、智能化、多学科融合以及深层观测发展。
未来,四川省将继续加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工作,不断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通过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地下流体信息,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新工具和方法,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地震监测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监测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