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仪式现场。
营员参观科普展品、体验科技产品。
7月25日,“2025成都平原经济区青少年科技研学营”开营仪式在成都科技会堂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科协联合绵阳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科协共同主办,来自五市的80名青少年营员开启了为期7天的科技研学之旅。
共赴科技创新之约
80位“小科学家”启程“探新”
本次研学营以“科创青春行 智汇同城梦”为主题,营员们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走进智能制造工厂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完成一系列科技研学任务,以此激发科技创新思维。
“这次我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探索者。”开营仪式现场,来自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的杜若怡作为营员代表发言时说,参加此次研学旅程,既能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能和不同城市的小伙伴交流碰撞思维,“我们将带着好奇出发,用眼发现、用手实践、用心感悟,共同探索奇妙的科技世界。”
“创新是点亮梦想的火种,实践是通往未来的桥梁。此次研学之旅,正是你们将知识化作力量、让好奇驱动探索的宝贵实践。”西南交通大学“互联网+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官振中作为科技导师,为营员们送上寄语。
在随后的科学家面对面环节,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闫从华以“精工仪器·洞见本质·启迪未来”为题进行科普讲座,讲解了物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强调了科技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四大维度解锁“硬核”科技魅力
此次研学营期间,营员们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三星堆、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11个科技创新研学点位,深入探索科技的奥秘与开展创新实践。11个点位覆盖了成都平原经济区核心科技资源,串联起高校、企业、科研基地与文化地标,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网络。
在前沿科技领域,营员们踏入电子科技大学Fury电动方程式赛车队实验室与中国光学学会基地,亲历赛车动力系统拆解、光电互动实验,在机械轰鸣与光影交错间,感受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的创新脉动。
智能制造维度,通威太阳能等企业开放新能源应用场景,从光伏发电到智能生产线,以“可触摸的科技”深化营员们对“中国‘智’造”的认知;在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营员们与工业机器人“共舞”,感受科技为生产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文化与科技融合维度,营员们抢先目睹三星堆遗址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成功复原文物的全过程,直观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营员们能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丰富。
精神传承阵地,两弹城原子弹模型与元勋故居诉说科研报国故事,七重空间大国重器互动体验馆航天装备模拟则诠释大国重器背后的使命担当……四大维度交织成网,为营员们打造了多层次科技探索的实践场。
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产业基地的宏观视野,从文化遗产的科技守护到科学家精神的代际传承,2025成都平原经济区青少年科技研学营以“硬核”科技与“柔软”情怀的双重滋养,为青少年搭建起了通往未来的桥梁。
向“新”起航
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科普研学体系
“为筹备2025成都平原经济区青少年科技研学营,我们在‘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实践操作、互动学习’这四个领域进行了全面升级,希望增强研学的深度和质效。”成都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学路线与内容规划上,本次研学营紧扣时代科技脉搏,聚焦高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态环保及文化旅游等前沿领域,充分挖掘成都平原经济区多地独有的科技优势与科普资源,为营员们精准传递前沿科技知识。
“举办此次研学营,是一次成都平原经济区科普协同合作的创新实践。”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次科普研学,推动科普资源优势互补,以科技、科普赋能,探索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开启青少年探索科技前沿、感悟创新精神的成长之旅,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同时,未来也将继续携手共进,共同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科普研学体系,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普力量。
(文/黄雪松 本报记者 马静璠 图/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