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3 期 / 第3版:科协之窗
科普月里的“渠县答卷”: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

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达州市渠县科协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通过集中示范、六进活动等形式,将科学种子播撒至田间地头、校园、社区。累计开展活动32场次,覆盖群众超2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2万份。这场兼具泥土味未来感的科普盛宴,不仅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科学魅力,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场浸润乡村的科学春雨

渠县科协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数据显示,83%的村民希望增加田间示范类科普活动,91%的青少年期待参与动手实验类项目。基于这样的需求,渠县科协创新推出三贴近科普服务模式。

贴近生产方面,在马鞍村设置田间科普画廊,录制方言版农业技术讲解音频,村民扫码就能循环收听,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贴近生活方面,开发賨城科普小程序,整合病虫害预警、急救知识查询等功能,累计为村民解决各类技术问题83个,让科普服务随时能获取;贴近情感方面,在校园科普活动中,科技辅导员设计会跳舞的回形针”“漂浮的磁铁等趣味实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在宝城镇马鞍村,渠县科协组织农技专家开展田间教学。农技专家罗清国用方言讲解稻瘟病防治知识,帮助村民快速识别稻瘟病典型病斑。现场还指导村民操作繁养分离技术,清晰解读稻鱼共生系统的经济效益,让村民实实在在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同时,村道上设置了科普展板,用漫画形式普及反诈防邪知识,进一步强化村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宝城镇卫生院的义诊点前,医护人员忙着为村民提供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服务,医生雍成龙给村民雍大爷测量血压后,针对性给出减少盐油摄入、每日步行半小时的健康建议;发放《农村家庭急救常识》手册,村民通过手册学会了儿童噎食急救等生活必备知识。活动累计完成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237例。

一脉滋养乡土的文明根系

在渠县22处汉阙遗址,渠县科协组织了丰富的文化科普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师傅拿着青铜器模具,向青少年讲解古人失蜡法铸造技术,还用相当于烤红薯的火候类比800℃铸造温度,让传统工艺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借助AR技术复原阙楼建造场景后,青少年化身小小工程师,用3D打印技术复刻汉阙构件,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元素的创新融合。

一幅铺展未来的科技画卷

结合科普月的实践经验和群众需求,渠县科协还创新规划科技探秘之旅研学项目,以自然·文化·生态为核心主线,打造三大特色研学线路。

稻香里的科学乐园线路,依托马鞍村制种基地、賨人谷中药材种植园、黄花种植园等资源,设计稻鱼共生试验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亲手操作繁养分离技术,参与稻田认养计划,通过物联网设备远程监测农作物生长数据;在丹参种植基地打造中药材研学坊,指导学生学习传统药材炮制工艺,用便携式光谱仪分析药材有效成分,制作植物标本集。该线路预计年接待学生2000人次,带动基地增收30余万元,培育小小农技员”50名。

賨人里的智慧密码线路,以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賨人谷、城坝遗址为依托,开展“AR建造工坊活动。通过手势交互技术复原汉阙力学结构,引导学生用黏土与竹条搭建微型阙楼模型;开展青铜纹样探秘项目,解析饕餮纹对称原理,指导学生设计融入现代元素的文创徽章。还计划培养非遗讲解员30人,开发《汉阙里的数学之美》等校本课程,推动文化科普与教育教学融合。

山水里的自然学堂线路,在渠江湿地公园、八濛山公园、元渡坝等场所,开展水质监测科普行动。组织学生用pH试纸与溶解氧检测仪,对比渠江不同河段水质情况并撰写科学报告;推出岩石寻宝之旅,引导学生采集巴(賨)人不同时期岩层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沉积纹理,绘制古地理变迁图谱。在此基础上建立5处户外科普监测点,推动形成青少年家庭社区联动的环保科普机制。

渠县的科普实践,如同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让科学精神在賨城大地生根发芽。当孩子们蹲在稻田里记录数据,当老人戴着老花镜研究AR操作,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青铜纹样融入现代设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生活方式的萌芽。未来,科普研学游将继续以乡土为根、以文化为脉,让更多人在山水田园间感受科学之美、渠县之美、巴賨之美,让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