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中朝
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这片浸润着周礼文化的大地上,刘宏春用三十载光阴深耕乡村科技教育沃土。当他的教育实践结晶《乡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探索》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更是一份破解乡村科技教育困境的参考指南。这部专著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科技教育从实践探索走向理论建构的路径。
探索乡村科学教育方法
刘宏春提出“读、立、做、用”四维体系,即通过“读科普书籍”突破知识鸿沟,用“立科技明星”重构榜样力量,以“做科学实验”突破资源桎梏,借“用调查实践”实现知行合一。这套方法论既遵循教育规律,又契合乡村实际。
此外,面对乡村科技教育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设备匮乏等难题,刘宏春拿出了“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他带领教师团队开发出《生活中的科学》校本课程,将农具改良、节水灌溉等现实课题引入课堂;组建“小小科学院”,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生态调查;开展“变废为宝,从我做起”活动,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废品做成一件件实用且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看似朴素的探索,恰恰培养了学生最宝贵的科学素养——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乡土化改造”不仅破解了资源困境,更让科技教育深深扎根于乡村文化土壤。
搭建阶梯式成长成才通道
刘宏春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内涵。在岐山中心小学,科技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学生们在种植试验田里研究光合作用、在修缮古建筑时探究力学原理,这种跨学科融合培养出的正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育强国的根基在基础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刘宏春创建的“科技明星”培养机制,通过开展科技明星示范引领、设立“小院士”评选、创办《雏鹰科技报》等举措,为学生搭建起阶梯式成长通道。
近年来,该校涌现出多位省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4名学生在宝鸡市第二届小小科技辅导员大赛中获奖,3名科技社团成员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刘宏春荣获陕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陕西省“十大年度科普人物”、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优秀指导教师等殊荣;学校获评宝鸡市科普示范学校、全国乡村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优秀学校等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刘宏春还发起成立“乡村科技教育联盟”,带动周边市、县(区)多所学校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开发“流动科技馆”项目,让偏远教学点的学生也能触摸科技脉搏。这种区域联动模式,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打造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
刘宏春认为,科技教育不能陷入“技术至上”的迷思,要“简简单单学科学”“因地制宜学科学”“循序渐进学科学”“家校共育学科学”。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会思考、愿动手、能创造的青少年。
刘宏春还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家长成为科技实践活动志愿者,乡镇企业为大家提供实践基地,科研院所为大家开展云端指导。这种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让科技教育真正融入社会发展。
刘宏春用自身实践和探索启示我们,乡土间蕴藏着独特的创新基因。从传统农具改良到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从民间工艺传承到文化创意开发,乡村科技教育完全可以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特色之路。
未来,当更多“刘宏春”在广袤乡野间播撒科技火种,当无数乡村少年在科学探索中绽放智慧光芒,我们终将看到,科技强国的参天大树正从这些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中拔节生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创文化传播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