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清晨,当阳光为田野镶上一道淡淡金边的时候,在甘孜州乡城县水洼乡俄扎村,现已82岁、入党55年的达洼呷老人正在为孩子们讲解党的奋斗史。
达洼呷出生贫苦,祖辈世代为农奴。捡青稞、放牛羊、犁耕地……从达洼呷有记忆起,便知父辈的生活很艰苦。
达洼呷渴望摆脱困境,却寻不着方向。1965年,乡城县武装部动员地方优秀藏族青年应征入伍。听到消息后,达洼呷在家人的支持下,同成千上万的“农奴娃子”一道,积极响应共产党号召应征入伍,年轻气盛的达洼呷如愿成为了部队的一名小战士。
1970年,达洼呷由于感染疾病,不得已病退回乡。回家后,他也没闲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拿起锄头参与集体劳动,并在村民推选下当上了俄扎村监委主任,这一干就是30年。
当时,俄扎村因气候及地质原因,面临着“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难题。缺水,给村民带来了最惨痛的困境。在达洼呷和其它村干部的积极反映下,最后在乡里面及县上的大力支持下,水洼乡、沙贡乡的百姓破土开工,齐力修往俄扎村长达9公里的水渠。
开工当天,达洼呷依依不舍地和家人道别,很长一段时间,他要吃住在工地。“数千人来到修渠工地,由于住宿紧张,村干部和大伙一起住山崖、宿石缝,几块破布撑起来就是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心中却怀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勤劳作,我为后代创大业,水渠不成不回家’的坚定信念,全身心扑在修建水渠的斗志中。村里大多是孩子送父母、夫妻同上阵的情形,大家誓不修通水渠誓不回家。”达洼呷重述着修建水渠的场景。
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本来要两年多才能打通的水渠一年便竣工通水。看着索曲河水流进俄扎村,村民们载歌载舞跳起锅庄,开心得手舞足蹈。
多年过去,达洼呷依然保持入党的初心,选择成为村里的一名义务政策宣讲员,为孩子们讲述党的历程,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父亲很低调,也是个热心肠,除了力所能及地抢干农牧生产的苦活、累活、脏活外,他还经常利用自己在藏民团学习的汉话和藏文,给乡干部当翻译、替农牧民写书信。”话语间,达洼呷的儿子洛绒土登一脸敬佩地看向父亲。(拥初 本报通讯员 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