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菊花是重阳的灵魂花魁,那茱萸、银杏、重阳木等植物便是这场秋日盛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天团”。从王维笔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情结,到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雅趣邀约,植物早已成为中国人寄托节日情感的独特载体。
当您在重阳节登高望远、饮菊酒时,不妨一起来认识和了解身边这些“有故事”的植物吧!
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花中四君子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重阳节通常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菊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个节日的象征。
短日照特性使菊花在秋季盛放,头状花序由舌状花与筒状花组成,花色丰富、形态多样;喜阳光、通风、耐寒、忌涝,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为宜,是秋季极具观赏价值的典型花卉。
茱萸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佩茱萸、插茱萸成了这一天的传统习俗。重阳节的“茱萸”普遍被认为是吴茱萸。
吴茱萸高2.5~10米,幼枝、叶轴、叶柄和花序都覆盖有黄褐色或锈褐色的绒毛。它的花期在春夏之间,届时可看到满树的黄白色小花,具有香气,能吸引蜜蜂等昆虫。待到夏秋之际,吴茱萸就会结出红色果实,这些果实在干燥后会开裂,形如花椒,也具有类似于花椒的香气。
银杏
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
银杏,也叫公孙树,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
秋日银杏堪称自然与科学的完美融合体,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活化石”树种,其扇形叶片在秋季由绿转金,形成震撼的“黄金景观”,不仅承载着千年生态演化密码,更因富含黄酮类与银杏内酯等活性物质,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抗氧化及神经保护领域展现出独特药用价值,兼具生态守护、文化象征与生命科学的三重科普意义。
重阳木
重阳木叶萧萧下,半是秋声半雨声。
重阳木是中国原产的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科秋枫属落叶乔木,常见于秦岭、淮河流域以南,长江中下游多有栽培。树高可达15米,胸径1米;树皮褐色纵裂,树冠呈伞形;叶片为三出复叶,花雌雄异株,春季与叶同开;果实呈浆果状,成熟时为褐红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既是优良行道树与庭荫树,木材可用于建筑、家具制作,根与叶能入药,还可防风定沙、净化空气。
红枫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红枫是无患子科槭属的落叶小乔木,其叶色在秋季由绿转红至深紫,因花青素积累与叶绿素降解形成鲜明对比;叶片呈掌状分裂,形似鸡爪,故学名含“palmatum”(掌状);它原产于东亚,喜温暖湿润与半阴环境,通过嫁接或扦插繁殖,是园林中经典的秋色叶树种,兼具观赏与生态价值。
地肤
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
地肤是藜科地肤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科普价值:其植株形态独特,呈球形生长,叶色随季节由嫩绿渐变为火红,极具观赏性;嫩茎叶富含胡萝卜素及矿物质,可食用或作饲料,果实“地肤子”是传统中药材,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此外,地肤适应性强,耐干旱、盐碱,能在贫瘠土壤中生长并修复污染,是生态恢复的优良物种。
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秋季芦苇的果序蓬松如雪,随风摇曳。芦苇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其发达根系可固土防蚀、净化水质,每公顷年吸收氮磷超1000千克,为震旦鸦雀等鸟类提供栖息地;茎秆纤维长韧,是造纸、编织及建材的优质原料,嫩茎叶可作家畜饲料,根状茎入药具清热生津之效;文化上,它以“蒹葭苍苍”的意象承载千年诗意,象征坚韧与隐逸,其随风摇曳的姿态更成为自然美学与生态平衡的鲜活注脚。(据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