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7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初心呼唤担当 使命催人奋进
——记金阳县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郑伟

郑伟曾是一名军人,于2017年转业安置在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同年12月,他通过单位选派,来到大凉山深处的金阳县挂任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新兵”。

在脱贫攻坚中,他有许多不同寻常的扶贫经历,也有太多太多的扶贫故事。

扶贫先扶志 

让贫困户自己站起来

马依足乡曾有一位贫困户叫俄日打,特别爱喝酒,每天睁开眼就是抱着一瓶啤酒,蹲在墙角晒太阳,家里的田地常年荒着。他的眼神始终是迷离的状态,就像他当时对人生的规划一样。

“贫困户没有自己站起来,是很难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郑伟主动跟俄日打结成帮扶对子,每次到村里,最先去的就是他家。由于俄日打听不懂汉语,他就拉上村里会汉语的彝族青年,一遍遍给俄日打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宣传“扶贫不养贫”的导向。

逐渐地,俄日打有了脱贫致富的愿望,但仍觉得自己没钱、没技术、没信心。郑伟便将帮扶政策一项项给俄日打列出来:缺钱,有扶贫信贷;缺技术,农技专家免费上门培训;有了钱有了技术,信心自然就有了。

经过几个月的动员引导,俄日打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转变:戒了酒,人也变得勤劳,家里的田地逐渐种上了乌洋芋和玉米,有收获就有了盼头。

经过两年多的帮扶,俄日打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还多了一份在顺德家峻塑料厂上班的工作。

2019年,俄日打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余元,凭借自己的双手彻底摘掉了“穷帽子”。经过努力,俄日打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了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了起来。

“一颗土豆”

造福一方百姓

在马依足乡,有很大一部分农户都依靠种植乌洋芋来维持生计,尤以迷科村为代表。但乌洋芋在当地太普通、太常见,卖不了什么钱,往往是人吃一些、喂猪一些。

高山地区农产品有独特的生长条件,且紫色土豆在其他地区较为少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郑伟把迷科村的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迷科乌洋芋富含花青素、多酚等多种微量元素,每公斤乌洋芋的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苹果的10倍,硒含量达0.023毫克,属于富硒食品,这一结果让他欣喜不已。

好东西还得卖出好价钱。在咨询有关营销专家之后,他带着工作队踏上了打造迷科乌洋芋品牌之路。

打造品牌,首先要注册商标,在郑伟的努力下,很快“迷科乌洋芋”商标就诞生了。随后,他又为迷科乌洋芋申请了“四川扶贫”标识,提升了迷科乌洋芋产品的附加值。

最难的是做包装、宣传和推广,郑伟与乡、村干部们连续奋战近三个月,终于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上有了自己的网店,同时在线下也有了两个专卖店。

为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郑伟又为马依足乡争取到150余万元资金,引进分级筛选设备,并建起20万公斤储量的冻库。为防范自然风险,他还自掏腰包为迷科薯农购买农业保险,让迷科乌洋芋种植大户们即便遇到天灾也可确保收益。

一套组合拳下来,迷科乌洋芋从自食变成供不应求的商品,售价达到每公斤7元至30元不等,真正从无人问津的“土蛋”,变成了引领群众脱贫的“金疙瘩”。

更可喜的是,农民有了产业的支撑、电商的支持、保险的兜底,他们致富的路子更宽、更长了。

移风易俗 

形成勤俭致富好风气

彝族地区历来有“老人过世杀牛”的民风民俗,少则5头多则上百头,一场丧事费用动辄几十万元,很多群众因此几代都背负几十头牛的巨额“回礼债”,别说脱贫,就是不少家境不错的群众都因为办丧事而致贫。

找准病根,就要对症下药。他联系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着手制定了《村规民约》,限制铺张浪费、禁止“丧事杀牛”,并规定由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同时深入群众大力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尚。

20182月,贫困户吉鲁努古的父亲去世,他听说族长们正准备杀牛厚葬,立即带着村“两委”班子成立治丧委员会入驻吉鲁努古家中,为其办理丧事,阻止其亲朋好友“牵牛”、上门随礼,禁止“杀牛”招待客人,一场丧事下来吉鲁努古家仅花了8000元。

趁热打铁,他又对吉鲁努古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将其树立为移风易俗先进典范,在全乡兴起了向吉鲁努古学习的热潮,形成了勤俭致富的好风气。

经过几年的坚持,现在马依足乡已经完全革除了丧事铺张浪费的旧风气,全乡民俗焕然一新,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这三个故事只是郑伟日常扶贫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近年来,郑伟走访群众穿破了11双鞋,累计落实帮扶项目53个、扶贫资金900余万元,打造了“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保险”的产业发展链,革除了彝区群众铺张浪费的百年陋习,形成了“景美业兴人和”的迷科脱贫模式。

2018年,马依足乡贫困发生率从32.5%降至0.9%,实现全乡贫困村退出。郑伟也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内对口帮扶彝区藏区贫困县先进个人”和“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初心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从军人到扶贫干部,又从扶贫干部到“洋芋书记”“花椒书记”等,几年来,郑伟的角色在不停变换,但他始终牢记肩负着彝族父老乡亲全面小康的政治责任,虔诚投入各项工作,终于在大凉山深处收获了扶贫产业的希望、彝族村民的喜悦、孩子们的欢笑。(白里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