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6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农旅融合促发展 漫山茶香引客来
国胜乡依托当地首个地标保护产品探索出致富路

4月底,攀枝花市盐边县百灵山脚,国胜乡大毕村7000余亩漫山茶园里,茶农杨你卜从容避开喷灌头突然“下起”的“及时雨”,边走边采茶树顶端鲜叶、手部动作连贯不断。

10分钟车程外,盐边国胜茶非遗技艺制作基地国胜茶庄里,“大笮工匠”罗顺兵在加工车间耐心等待一批茶叶走完炭火烘焙最后一道工序,细致观察茶叶成色。

国胜茶是盐边县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现有种植面积1万余亩,其中国胜乡种植面积占九成,2022年茶叶总产量90余吨,总产值1.1亿元。一片茶叶,如何一步步形成产业、走向精深加工与农旅融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罗顺兵用“一杯茶”的时间,讲述了他的答案。

不让“金字招牌”蒙尘

从地图上看,盐边是坐落在攀枝花北部的偏远山区县。上个世纪末,国胜茶是当地少有的能让从业者吃上饱饭的产业。大毕村作为国胜茶的核心区,茶叶种植面积占全乡50%以上。因为出生在这里,且父母从事采茶,罗顺兵与茶的感情难以割舍。2007年,罗顺兵学茶毕业返乡,成了一名制茶师。

工作中,他并没有停止学习,而是拜在红宝乡80多岁的苗家制茶高手陶新正门下,学习传统古法制茶技术。10余年间,他见证了国胜茶销售到越来越远的地方。

“国胜茶逐渐走俏,有的茶商动了‘歪’心思,不仅不再遵循传统制茶法,还不分昼夜采摘熟度不当的茶叶,甚至用外地茶叶‘鱼目混珠’。再这样下去,国胜茶‘金字招牌’就要蒙尘了。”罗顺兵只言片语传递出心中的不舍与焦急。为给家乡好茶端本澄源,2014年,罗顺兵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从每个环节严格“还原”茶味

“为什么茶园里,有的茶树高,有的却很矮呢?”在茶园里,笔者向罗顺兵抛出了问题。他解释,为了测试一亩地种多少株茶树最佳,这些新品种茶树苗是分批种下的。经过多次试验,他得出4000株/亩的最佳数据。

经营茶园并成立茶厂后,在种植管理端,无论是测土配方还是除草施肥,罗顺兵都制定了明确的季度或年度计划;在加工生产端,他坚持全程 3 个小时、4 道工序环环相扣的古法制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最大程度还原“记忆中的好茶味”。

多年钻研,让罗顺兵的高端新茶售价创下近8000元/公斤的高价。同行纷纷来“取经”。2016年,他创新的“两重修剪法”在全乡3个种茶村的1200余户茶农中推广。

罗顺兵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走上精深加工道路,带动茶叶种植3000亩,实现年产值5000余万元。现在,全乡具备千亩以上鲜叶加工能力的茶厂有10余家。

农旅融合引领“茶业+”新潮流

大毕村文书杨涛宇还记得,2021年,茶旅文化生态园在大毕村的茶叶基地落成,村里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很多人从城区过来,有来学做茶的,也有来摸鱼、吃农家饭的。”

嗅到了以茶业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国胜乡迅速着力改善农业产业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等乡村产业发展配套:硬化水泥道路以茶园为中心延伸,傍山建起蓄水池,喷灌设备引水源滋润漫山茶树……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条件改善了,茶叶出产品质有效提升,每年为群众增收30万元以上,在保障特殊群体就地就近务工的同时,还能为当地群众带来近110万元的劳务报酬。

“现在我们村路好走,产出的茶叶品质有保障。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已经逐步形成了‘茶促旅、旅带茶、茶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大毕村党总支书记张国英说,国胜乡还将继续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全面推进茶经济、茶旅游、茶文化,引领国胜“茶业+”新潮流。(袁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