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清晨6点,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数控车间已亮起了灯,刚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的刘斌蹲在机床前,指尖轻抚过刚加工完的精磨零件表面,粗糙度仪显示表面精度达Ra0.5μm。而这一数字背后,凝结了刘斌与金属“对话”26年的执着。
1999年,中专毕业的刘斌攥着车床操作证走进了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此后,无数个深夜,轰鸣的机床旁,即使手指被切削液泡得发白,刘斌仍坚持调试程序。2008年,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引进首台五轴加工中心,他连续三个月住在机房,将手工编程与计算机辅助技术融会贯通,成功将立方氮化硼刀具应用于精磨零件加工,攻克表面精度Ra0.6μm瓶颈,让“以铣代磨”成为现实。
2011年,刘斌主持制定的“技能绩效考核+计件考核”体系,解决了传统计时工资制与数控机床的精准脉搏不匹配的问题,使工人收入与产能提升、质量管控直接挂钩。如今,在公司走廊的“质量红黑榜”可看到,一次交检合格率达99%,返工率降幅50%。操作工王师傅看着涨薪后的工资条,感慨道:“以前加工零件是体力活,现在得动脑子。”
近日,在公司金属铸造模具车间,刘斌团队忙着测试第1023套自主设计模具。据悉,为了解决外购模具费用高的问题,6年前,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钻研技术,最终探索出一条自主化模具设计的加工路径,实现了模具设计与金属液态成型参数的精准匹配,确保自主加工模具满足熔融成型工艺技术规范。当第1000套模具生产出完美产品时,喷涌而出的金属液在晨光中折射出金色光芒——那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而在废旧刀具回收区,刘斌总能让“老兵”焕发新生。经他改良设计,利用废旧涂层刀片制成的阶梯式系列镗刀,每年为公司节省超10万元成本。刘斌为柔性生产线设计改良的50余套工装夹具,已全部投入生产使用,使公司引进的加工设备整体效率提升15%。而那台被他“解剖”重组的热喷涂设备多层卧式转台,加工效率实现三级跳,如今正满负荷运转,为公司精密零件生产提速。
用匠心坚守岗位,用奉献担当使命,用汗水铸就辉煌,刘斌以沉甸甸的成果彰显了劳模工匠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李若菡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