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杨梅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杨梅树上挂满了鲜红饱满的果实,游客穿梭其间,尽情感受采摘的乐趣。
然而,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曾经却是另一番景象。“每次只要一下雨,这片坡地地势高的地方的泥土就会被雨水冲刷到地势低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越来越低,慢慢地村民就不愿意在这里种农作物了。”说起曾经的“苦”,村民李永久仍记忆犹新。
2017年,太山村针对以上情况,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将该村120亩荒山坡确定为“坡改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工程竣工后,村集体又按每亩300元的价格,将这片坡地统一流转给业主陈顺江发展杨梅种植产业,使这片坡地在固土的基础上还能带动村民增收。
经过几年精心管护,太山村杨梅种植基地的杨梅今年进入了盛果期,预计亩产量达250千克,按目前每千克2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亩收入可达5000元。此外,该基地还顺势打造了生产便道,方便游客前来采摘杨梅,让果实不出基地就能卖上好价钱。
不仅如此,太山村杨梅种植基地还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李永久告诉笔者,他和老伴农闲时,就来基地做些疏果、施肥、除草等工作,一天能挣8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一年下来可以多挣1万余元。
由“荒”变“绿”、由“穷”变“富”。太山村的系列举措,构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