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等的种业创新团队、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等共120余人会聚一堂,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为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形成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
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为题进行了分享,介绍了诸多前沿水稻技术研究。“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应该在生物固氮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组学与生物大数据技术等方面不断发力,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他透露,明年将借助成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优势,积极开展合作,聚焦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新项目,培育新品种,推动优质水稻项目落地邛崃。“我认为成都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处于前列。这里有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十分出色。”分享中,胡培松院士对成都的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种业集团、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玉香种业有限公司、四川川农牛种业公司、四川荣稻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校院企地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我们已经聚焦签约项目进行了详细规划,明年4月开始育苗,5月初机械化插秧,7月左右无人机辅助授粉,整个过程基本实现无人化。例如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田间管理等环节,均借助无人机采集分析数据,精准判断施肥、打药需求。”签约方之一的四川荣稻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平说道,此次签约,公司将运用技术助力四川川农牛种业公司生产香糯杂交水稻,相关技术已经在邛崃开展三年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备生产流程。
此外,现场还发布了100余项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种业园区,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承担着振兴“川种”的重任,此次该园区发布了品种研发、种子存储、智慧管理、加工技术等种业全产业链环节的12个技术需求;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刘爽现场展示的一系列蔬菜新品种,凭借其鲜艳色彩与独特形状赢得了与会人员一片赞叹……
据刘爽介绍,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在生物育种、山地农机、农产品加工、生物安全和设施农业领域均有团队建设和成果输出,“尤其是设施农业方面,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其长研究团队负责的‘植物工厂’成效显著,其占地仅100平方米,却有20层,一年蔬菜产量可达约60吨,相当于30亩地的产量。当前,相关技术已经在温江转化落地,开展草莓工厂化种植,生产基地今年年底将封顶,明年正式投入生产,可四季为成都市民持续提供美味优质的新鲜草莓。”刘爽还透露,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近期成功引进了4支院士团队,他们将围绕助力四川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提供新质生产力,例如王汉中院士的富硒油菜品种、胡培松院士的优质水稻品种、蒋剑春院士的农业废弃物高质利用技术以及谯士彦院士的酒糟饲料化技术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省省会城市,成都近年来在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支持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国家成都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5家园区建园以来累计引进科创团队88支,组织实施协同创新重点项目100余项,承担国省市科技项目260余项,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平台181个,获授权专利4700余件,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黄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