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0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科技人才“组团”帮扶 打通人才振兴“血脉经络”
2024年国家科技特派团暨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启动

3月27日,2024年国家科技特派团暨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会议通报2023年活动开展情况以及2024年工作安排。

2023年,在省委组织部牵头,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省林草局等部门共同参与下,协助国家部委遴选优化231名省内外专家、组建25个科技特派团,涵盖29个特色农业产业和急需领域,点对点帮扶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层级、跨单位、跨领域选派678名专家、组建135个服务团,以“一县多团”“一团多县”方式,深入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

一年来,各服务团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开展集中培训1649场(次)、现场技术指导4206场(次),累计培训实用人才2.9万名,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202项,为受扶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今年,四川将对标落实全省“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围绕受扶地实际需求,组建135个专家服务团、690名专家参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涉农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共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精准匹配地方需求。进一步聚焦受扶地产业现状和发展所需,精准选派专家人才开展帮扶。借助国家科技特派团管理平台,探索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新型服务手段,加强受扶县与专家服务团充分沟通对接,及时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按需优化团队配置。在保持服务团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因退休离职、岗位调动等原因不能继续开展帮扶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对地方产业有突出需求的给予补充,确保各服务团帮扶效能不降低,成果更显著。

三是坚持示范带动引领。以现代农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强镇为重点,以主要粮油和特色经作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线,依靠专家团队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全要素集成、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形成一批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示范村镇。

启动仪式后,国家科技特派团越西团和7个科技下乡万里行服务团,即奔赴达州、阿坝、凉山等地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延伸阅读

科技下乡万里行,四川涌现这些生动帮扶案例

去年,各专家服务团聚焦中心大局、发挥专业优势,不辞辛劳、倾情帮扶,为受扶地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体而言,取得了哪些帮扶成效?又涌现出哪些生动的帮扶案例?

“两年多来,我们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克服山路崎岖、高原恶劣气候等困难,怀揣感情、带着技术和农牧民打成一片、融在一起。”省农科院园艺所党委书记、所长谢红江分享起了帮扶故事。他介绍,国家科技特派团盐源、越西团,由6省11家单位32名专家组成,涵盖苹果、马铃薯、特色蔬菜等9个产业。

“受扶地普遍存在品质不优、缺乏适用性技术等问题。我们对症下药、靶向发力,先后引进示范苹果、马铃薯等优新品种75个、新技术20项。”谢红江介绍,同时,还建成西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现代苹果矮化集约复合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建成马铃薯优质高效种植等示范基地14个,推广良种2.5万余亩、良法10万余亩,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受扶地产业提质增效。

谢红江感慨,“如今,每到受扶地开展工作,看到农户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跟苹果一样甜,我们觉得这就是帮扶工作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

和谢红江一样心怀感动的,还有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王西瑶。她坦言,“现在我们走到哪里,群众都争相邀请到家里坐坐、到地里看看。”

王西瑶介绍,她所在的科技下乡万里行第27团,主要负责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由四川农业大学、省农机院、省农技推广总站、凉山州农科院、绵阳市农科院的5名专家及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组成。“多年来,我们深耕在甘孜、凉山乡村一线,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在优化品种选育、深化农技指导、全链条帮扶等方面出硬招实招,让马铃薯之花盛开在高原腹地。”

“小土豆”变身为“大产业”。王西瑶介绍,帮扶团在受扶地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3项,稳步提升农业品种质量。根据道孚、布拖两县不同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试点推开,在道孚县引进“绵芋2号”亩产4000公斤,在布拖县示范推广“川凉芋13”亩产2340公斤、“川凉薯10号”亩产2328公斤、“川凉芋14”亩产1671公斤。

“看到新品种高产丰产,群众打心眼里认账服气,开始主动支持帮扶工作、热情关心帮扶专家,踊跃报名抢当试点、争当示范。”王西瑶表示。

万里之行方启航,科技帮扶正当时。新的一年,围绕受扶地实际需求,帮扶团如何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劲,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拼劲,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用实际行动书写好乡村产业兴旺的答卷,让科技硕果挂满民族地区。”谢红江介绍。

王西瑶则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以“绣花”般精细功夫,积极播撒农业科技的火种,让当地群众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帮扶的温暖,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