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9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帮到点上 扶到根上
四川省“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提升工程第二周期工作启动专项培训会召开

近日,在凉山州盐源县卫城中学校园里,两排展示四川省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经验的展板有序摆放着,参会者们认真观看,展板背后是大家两年多的心血。

当天,由教育厅主办的四川省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提升工程第二周期工作启动专项培训会在盐源县召开。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点,承训机构和受扶县的新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在寒暄之中,既有满满的回忆,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两年固本见效

项目经验推广至省外

时间回到20206月,当时正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凉山州教育面临点多面广、量大质弱的突出难点,而昭觉县、布拖县、普格县等7个原未摘帽县更是全省教育脱贫攻坚战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为从根本上阻断我省基础教育薄弱地区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厅针对凉山州原7个未摘帽县启动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提升工程,按照半年见效,一年达标,两年固本的总体工作思路进行项目实施。

这一周期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构建了“1+1+N”“1+1+N”的帮扶机制。即以1个教育部专家团队、1个省级承训机构、N个优质中小学,具体对接1个受扶县的1个研训机构和县域内特别是片区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在县域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帮扶。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20余位国家级专家分组深入受扶县指导;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7个单位作为省级帮扶责任主体,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举措;超50所省优质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将优质教育资源播种到大山深处。

经过两年多的项目推动,凉山州原7个未摘帽县及片区学校在发展规划研制、研训机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绩。项目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被推广到云南、青海、黑龙江等地区创新应用。

激发内生动力

受扶教师达11万人

近日,盐源县卫城中学校的4名教师分别上了展示课,这4堂课经过四川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活动还邀请到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的名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当地老师看到努力的方向。

和成都的名师同上一堂课,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短板。卫城中学语文教师何安康说,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会进一步借鉴这些好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通过送教进校、课堂示范、跟岗研修及线上线下培训等形式,各帮扶单位聚焦教师培训下重力气,将教师专业成长化为片区学校和县域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据了解,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周期中,7个承训单位年均在县帮扶培训超120天,重点培训8个片区72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专任教师2222人,覆盖受扶教师11万人,整个帮扶工程重点打造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示范片区的目标基本实现。

教师的成长让学生直接受益,各受帮扶校的学生不仅学业成绩大幅提升,五洗的生活习惯也得以改善,而课堂方式的变革、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则让学生进一步实现了全面发展,呈现出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扩面增县提质

一对一帮扶进入新周期

从去年开始,各帮扶单位陆续开启第二周期相关工作,新周期的帮扶工作虽有前期经验可以借鉴,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面临着新的变化与挑战。

首先是帮扶面的扩大,凉山州盐源县、雷波县、木里县、甘洛县、阿坝州马尔康市和甘孜州九龙县纳入新工程周期,成为新的受扶县,和凉山州喜德县、美姑县、布拖县一同,继续由原来的7家承训单位,采取一对一一对二的形式进行精准帮扶。

其次,在任务目标上,第二周期着力构建一套“1+M+N”帮扶机制,即分别以7家师范院校和省级教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M个工作组,协同N所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构建帮扶共同体,帮扶工作组与受扶工作组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对接实施帮扶提升工程,完成诸如县域层面研制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推进实施方案,组建乡村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等“235”项帮扶任务。

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负责人介绍说,在前期基础上,第二轮精准帮扶培训提升工程继续按照半年见效,一年达标,两年固本的总体思路实施,对于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9个受扶县,承训机构必须要在精准施策、协同联动等方面潜心谋划,才能行稳致远。

在第二周期,我们承担了盐源县和九龙县的帮扶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升级帮扶措施,完善帮扶机制,提升帮扶质量。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志全表示。甘孜州九龙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唐道喜说:我们正在积极与帮扶院校对接制订包括师资培训、专家指导、资金支持等在内的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相信通过这一轮一对一精准帮扶,我们县域教育能实现更好的发展。(葛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