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7 期 / 第6版:地方报道
青神县:“硬核”服务助营商环境大提升

本报讯 为让好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快,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2019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8.5%,全年新发展民营经济主体1688户,完成目标任务数225%,全县民营经济主体达到11667户,民营经济完成税收57053万元,占全县税收比重81.2%

问诊找“堵点

“每年60多次的各类检查,每次我都要参加,要耗费许多时间,真是左右为难啊。”过去,眉山百事康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惠容对执法检查颇有无奈。

企业要发展,营商环境最为重要。“重视营商环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贯彻上级精神要落实在具体点上、事上,要找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关键。”青神县委主要负责人给出考题。

面对考题,青神县各职能部门用扎实行动、创新模式、转变作风来作答:推广实施民营企业接待日制度,在21个部门设立民营企业接待办公室,实时受理企业诉求,通过上门找、会上听、问卷查,寻找企业反映强烈的“堵点”。同时,开展系列营商环境调查活动,模拟企业开办、电力开户、职工子女转学等服务工作,收集问题200余个。

在此基础上,青神县迅速出台《关于规范企业检查行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限制检查次数,明确由县民营经济办公室协调开展综合执法检查,每年检查次数不超过4次;禁止以罚代管,取消对行政执法部门罚没收入和行政执法案件的目标考核;控制检查频次,对上级安排的专项检查结果综合利用,同一时期内不对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对非安全、环保类的重点企业实行不诉不查。

创新碰“痛点”

“一次行政处罚也许仅是几千元钱,但有可能让企业错失上百万的订单或者失去向银行融资的资格,对有的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青神县红运皮鞋厂负责人刘玉新一席话,道出许多小微企业发展的“痛点”。

去年5月,青神县在全省率先推行“首查不处、首违不罚”制度,将民营经济主体48种首次轻微违法行为纳入“首违不罚”执法清单,实行“首违不罚、二查低限、三查中限、四查上限”,对再次发生同类违法行为的明确低限给予处罚,把执法人员“可与不可、低限与上限”自由裁量权关进“笼子”。

“以前,所有工程的图审均在市内三家图审公司进行审查,大多因审图公司业务多而不得不慢慢等。”青神经济开发区项目部长王志学说,自“图审破垄断、环评分段审、取消中介库”政策实施后,这个“痛点”得以化解。

青神县力兴机械产业孵化园就是这一政策落地的体现:从投资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45天;从开工建设到投运使用仅用160天;项目图审由业主委托成都图审公司审查仅用5天便出结果……2019年,该孵化园产值达25000万元,实现税收600余万元,成为四川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发力破“难点”

近日,眉山泓扬机械有限公司在青神经济开发区租赁厂房创业时遇上了难题:设备投入资金大,购买材料要现款交易,急需一笔40万元的周转资金,但因资产抵押问题无法到银行融资。

泓扬机械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为此,青神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多家抬”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新模式,由政府主导、银行牵头、园区营运方及部门联动,引入社会资本,由商业银行承贷,多方共同监督的方式组建青神力兴“微易贷”创业贷款担保基金,由青神县力兴机械产业孵化园提供抵押资金,为园区内需要借贷的企业提供担保。目前,青神县已有4家企业获得青神农商银行120万元的贷款授信,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面对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青神县找准提升营商环境的切入点、发力点和支撑点,发巧力破难就易,在全市率先实行周六错时和延时、预约、代办服务,方便企业职工办事;出台《青神县“扶持跟着项目走”实施办法》,向县内民营企业发放产业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由县经济开发区牵头建立“环保管家、安全保姆”服务机制,每年委托中介机构免费为企业上门服务,查找问题制订整治方案……一条条实际举措,为青神县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也为青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郑淼 肖杰峰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