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6 期 / 第1版:要闻
四川代表委员提出了哪些“三农”建议?

两会声音

今年全国两会,农业领域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四川的代表、委员们纷纷拿出金点子建言献策,为我国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杨武云:

建议在四川攀西地区建立南繁备份基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到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南繁硅谷则是我国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主要利用海南的热带气候进行农作物育种加代,缩短育种周期。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认为,四川攀西地区冬季温暖,温度适宜,可以作为一个南亚作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同时,也可以作为玉米、水稻冬繁的备份基地。我们要把四川攀西地区搞好,第一是因为攀西地区冬季水果、蔬菜,包括粮蔬兼用型产品生产基地,对全国冬季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是要把作物的基因资源收集好、保存好,把它自然资源的禀赋潜力挖掘出来,更好地应用;第三是根据这个区域热量温度的分布,实行精准规划,把水稻、玉米这样的冬繁作物放在这里做实验,可为今后南繁做一个补充和战略备份,真正贡献四川农业的力量。杨武云建议道。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

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走农业新质生产力道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当下要在农业现代化上做文章,要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业,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道路。在他看来,我国工业、制造业都在世界前列,但农业差距很大,特别是育种、管理、规模、农民收益、乡村条件等有很大差距。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坚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刘永好表示,我国农业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准也比较高,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没问题,但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还有一差距。第一是育种,好多动物原种依靠进口;第二是人均占用耕地太少,在耕种规模化、智能化和效率上还需要提升;第三是随着规模扩大,怎样保证农民的利益,先富促后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全国政协委员吴德

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常年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吴德提出了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

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吴德提议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农机补短板行动上升为法定职责,破解西部丘陵地区农机研发大企业不愿干、小企业干不了的现实困境。针对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法治鸿沟,吴德呼吁将城乡法律服务均等化目标纳入法律,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至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领域,并通过数字赋能构建全时空法律服务网络。在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方面,吴德建议探索构建村控公司+职业经理人模式,引入市场化手段盘活集体资产,以创新机制激活沉睡资产,并试点镇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跨村流转等制度,建立三级联动收益分配模型。同时,他倡导以数字化赋能集体经济,推动生产溯源精准营销供应链金融全链条升级,破解行政村数字化工具使用率不足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李君:

加大对村干部激励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已扎根岫云村17个年头,见证了农村的巨大变化。

以前从村里到成都要坐14个小时的车,现在高速路通到家门口,到成都只要3个小时。李君介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上把品牌餐厅开到了成都,还在村里办了食品加工厂和建材加工厂,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2024年,岫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余元,村民过上有小轿车、有楼房、有固定存款的三有生活。村上还将每月1日定为公益劳动日,动员村民集中参加公益劳动,村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

在李君看来,近年来,随着基层干部待遇提高,村干部年轻化趋势显现,但也存在矮子中间拔高个甚至找不出后备干部的现象。他建议加大对村干部的激励力度,定向选拔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蓝图早日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

三个变化印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的家乡马边县是乐山市最偏远的一个县,她在发言中讲述了家乡发生的三大变化。

第一个是从山旮旯的小县城变为通四方的中转站乔进双梅说,以前马边县全是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到乐山一个来回要花2天以上的时间。如今,马边县已经通了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条过境高速公路也在加快建设。预计年底建成通车,将为马边县发展带来更多人气、财气和发展底气。

第二个变化是不起眼的小服饰变为促增收的大产业乔进双梅是一名刺绣工,牵头成立合作社,以零投入入股、零基础就业、零风险增收模式发展彝绣产业,近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超4万人次,有效带动农村近90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纯收入超1.5万元。现在的她们,背着娃、绣着花,能养活自己、养活家。

第三个变化是等靠要的懒想法变为比着干的新思想乔进双梅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彝乡群众走出大山,他们传统封闭的旧观念渐渐改变为比学赶超的新思想,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她建议,支持建设乐山至宜宾铁路马边支线、支持宜宾至西昌至攀枝花高铁过境马边。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铁路能成为马边县经济腾飞的有力翅膀,带动这片土地迈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张守帅 王国平 龙泓宇 李艳丹 邵蓝洁 黄昂瑾 本报记者 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