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9 期 / 第1版:要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小麦新品种“川育25”示范推广



 

本报讯 58日,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新品种“川育25”在绵阳市游仙区进行示范推广。全省20余个小麦主产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及种粮大户在位于游仙区的“川育25”示范基地召开现场观摩会。

记者在观摩会现场看到,麦田里“川育25”小麦长势喜人,即将迎来丰收。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金华介绍,这片麦田有1500亩,去年10月底播种,目前已经成熟,即将开始机械化收割。按照现在的长势来看,平均一亩的产量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与过去栽种其他的小麦品种相比,产量可提升10%

据悉,“川育25”小麦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培育,2015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主要特点是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产稳产、杆硬抗倒,适应性广,平坝适宜机械化收割。与过去的小麦品种相比,抗病性有明显提升。该品种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小麦条锈病是威胁我省小麦生产安全最主要的病害,以前不抗病的品种,一般是使用药剂拌种、喷施农药等手段防治条锈病,而现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通过杂交技术,把好的抗条锈基因聚合起来,相当于给小麦穿上了一件“防护服”,让它自动抵抗条锈病的侵蚀和感染,更环保、更安全。“‘川育25’不仅穿上了‘防护服’,还练就了‘不倒翁’的本领。”该负责人说,与普通小麦品种相比,“川育25”植株较矮、杆茎更硬、弹性更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小麦因倒伏造成的减产风险,进而提升小麦的亩产量。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从1958年起,长期从事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经过“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把30余种小麦样品进行20余次杂交培育出了“川育25”,最终让它具备了适应四川土壤、气候、环境的特性。目前,“川育25”已在双流、广汉、什邡等地进行了示范种植,接下来,该品种还将在全省各小麦主产区进行推广。(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