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2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儿童牙外伤后 需要做这些检查

生活中,孩子追逐打闹,很有可能造成牙外伤。当牙齿遭遇撞击、断裂或松动时,到医院检查,X线片、CT片该怎么选?值得注意的是,及时做对检查是精准判断伤情的有效途径。

牙外伤后,根尖片(俗称小牙片)是首要且必需的检查,它就像牙齿的透视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牙根、牙槽骨等处的隐藏问题。通过根尖片还可判断孩子牙齿的生长发育情况、排查牙齿是否有移位、排除牙根折断等。

大多数时候,一张根尖片就能解决问题,但当医生高度怀疑有根折,可根尖片却没显示时,可能就需要加拍CT。要知道牙根是立体的,而根尖片是平面图像,尤其是外伤刚发生、牙根断端还没错位时,平面的根尖片可能显示不出根折线,可后续治疗又必须明确根折线的位置(如断端固定),这时候就需要拍CT。医生优先选牙科专用的锥体束CTCBCT,它和普通的大CT相比,精度更高,更适合口腔范围的精准定位。

无论是根尖片还是CT,很多人都会担心辐射会不会伤害身体,其实只要做好防护,完全不用过度焦虑。

先说说根尖片,医院用的大多是数字小牙片,拍出来是纸质报告,不是传统胶片,放射量非常小。在欧美国家,医生常这样比喻:拍一张根尖片的辐射量,相当于晴朗天气时在太阳下晒2小时的自然辐射量,可见即使需要反复拍,比如治疗后复查,也在安全范围内。

人体对辐射最敏感的器官是甲状腺,拍任何牙片或CT时,医生都会给患者戴一个颈围(脖套),把甲状腺部位牢牢护住,这里要提醒大家,戴颈围时别图省事只搭一半,一定要往上拉,至少覆盖到下巴下方,像围围巾一样裹紧,否则甲状腺暴露在外,防护就没意义了。再看CT,虽然CBCT比大CT辐射小,但还是比根尖片高(大约相当于十数张到数十张根尖片的剂量),所以医生不会随便建议拍CT,只有在根尖片无法诊断和治疗需要时才会拍摄CT片,大家应遵医嘱检查。

除了拍片子这类影像检查,医生还会通过直观检查判断牙齿情况,这时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比如牙髓活力测试,医生会用冷刺激(比如冰棒)、热刺激(比如热牙胶棒)或轻微电刺激接触牙齿,问患者有没有感觉,通过反馈能初步判断牙髓是否坏死。不过这里要注意,小朋友可能会受环境影响或心理暗示乱回答,比如看到医生紧张就说,或怕医生治疗即使疼也不说,所以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如实表达感受,避免误判。

除此之外,还有叩诊和松动度检查,叩诊时医生会用小工具轻轻敲一敲牙齿,问患者疼不疼,判断牙齿根部或周围组织是否有损伤;松动度检查则是医生用手指或镊子等工具轻轻晃动牙齿,感受松动程度。不用害怕,这些检查力度很轻,只要配合医生即可。

总之,牙外伤后的检查看似复杂,实则有明确的逻辑:临床检查确认细节,再配合拍摄根尖片做基础排查,特殊情况加拍牙科CT。遵循医生建议,准确判断伤情,为外伤牙恢复打下好基础。(任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