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4 期 / 第1版:要闻
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川农大与山东省农科院共同完成的“小麦抗条锈病”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本报讯 48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邀请专家在邛崃市对四川农业大学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基因Yr41的发掘及利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评价会专家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顺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万权,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马传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武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余懋群,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研究员梁南山9人组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康振生、刘志勇和程顺和通过网络视频和函评方式参加评价会。

会上,项目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罗培高就项目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主要创新、技术水平、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们在现场考察、认真听取汇报、详细审阅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质询和评议,项目组一一回答了专家提出的问题。

专家组对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效,一致认为,该成果系统性、创新性强,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该项目从自主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9中发掘出抗条锈病新基因并阐明了其遗传基础,通过分子标记和单体分析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2BS3-0.84-1.00遗传距离为0.25cM的区段内,被国际小麦新基因命名委员会命名为Yr41,这是中国学者发现并被国际上认可的第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该基因经过18年的连续抗性鉴定和育成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持了对条锈病多小种稳定高抗,为条锈病广谱持久抗性基因。

同时,该项目提出了“多样性遗传背景转育法”,利用该方法培育出携带Yr41的川农19212627293032,渝麦1314等抗条锈病系列品种9个。其中,川农19实现了抗病增产的突破,川农27为四川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川农32为生产上面积迅速扩大的矮杆抗倒广适性品种。

该项目还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带动、专家指导、农户参与”四位一体的成果推广邛崃模式,育成品种在长江上游麦区广泛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在黄淮、长江中下游作为亲本资源广泛利用,育成审定品种和参加区试品系共计67个,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和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罗培高介绍,条锈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严重病害,研究表明,我省既是小麦条锈病频繁流行的重灾区,也是全国条锈病侵染源最重要的发源地。为此,项目组针对四川省小麦生产实际和全国病害防控对抗条锈新品种及其新抗源的重大需求,历时24年科研攻关,从自主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9中发掘出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Yr41,育成了含有该基因的小麦新品种9个,在长江上游麦区广泛推广应用,连续创造了四川省小麦高产纪录,推动了小麦生产的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肖小红 廖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