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在成都圆满闭幕。10余天的赛事进程中,“世运之城”与“创新之城”深度交融,30余项科技应用场景落地见效,80余项科技产品融入赛事“台前幕后”,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世运”的内涵,实现了科技创新张力与城市发展活力的同频共振。
科技“竞逐”赛场
80余款“成都造”显身手
成都世运会赛场既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科技创新的竞场。本届赛事中,科技与体育的碰撞、科技与服务的融合,成为赛事最亮眼的风景线。
作为成都世运会最具科技感的项目,无人机竞速备受关注。运动员佩戴飞行眼镜,以第一视角操控时速超200千米的无人机,在复杂障碍物间呼啸穿梭。这项被称作“空中F1”的新兴运动,将科技与体育的激情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人机动力系统的精准调校、飞手毫秒级的反应速度,完美诠释了科技与人力的协同。
不止竞技项目,一场立体式“科技大秀”在成都世运会全域上演。世运村内,会翻跟头、握手的机器狗吸引运动员纷纷驻足拍照;“智能运动搭子”可陪练足球、篮球、壁球,引得各国运动员排队“较量”;泳池场馆内,清洁机器人默默承担日常维护与清洁任务;警务工作室里,具身智能机器人“通天晓”无需依赖云端,仅凭本地“算力”就能用中英双语提供赛事咨询、城市游玩攻略服务,成为各国友人的“移动百科”;啦啦操舞台上,“成都造”机器人“小吒”“镋钯”首次亮相世界级赛场,脚踩“风火轮”跳舞,还能歪头送“wink”,与萌娃同台表演时,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
据悉,成都世运会上,共有80余款“成都造”前沿科技项目实现了集中“上岗”,覆盖赛场内外多个场景。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为机器人在体育场馆服务、商圈活动展演、安防巡逻等场景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也加速推动机器人走进生活场景,实现机器人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用得好”的关键一跃。
超算硬核支撑
从赛事保障到大熊猫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算力支撑”,让科技跳出“炫技”范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能力,为成都世运会注入了“智慧动能”。
成都世运会举办期间,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联合成都市气象局,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开展超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常规天气预报精度为1千米×1千米,而此次预报精度提升至10米×10米,实现从“千米级”到“米级”的跨越,为赛事精准调度、户外项目安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天气预报精度每提升1倍,算力需求便呈8至16倍的指数级增长。为满足赛事气象预报需求,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专门开辟三列机柜,提供充足算力资源,其背后是成都在算力领域的硬核实力。
如今,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应用已覆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30多个领域。就连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的原型——大熊猫,也受益于超算技术。借助超算强大的算力支持,科研人员能从野外采集的成分复杂粪便样本中,精准提取大熊猫DNA信息,快速准确鉴定个体身份与性别,助力摸清野外大熊猫种群情况;当大熊猫生病时,超算可比对病原微生物数据库,快速精准锁定致病元凶,为大熊猫健康保驾护航。
成果转化提速
实验室技术走向世界舞台
此次大赛也给“成都造”科技成果提供了“检验场”。赛事期间,一批源自实验室、中试平台的创新产品纷纷投入使用,并获得参赛运动员的点赞。
针对夏季高温天气,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研发的降温马甲、降温帽,为成都世运会户外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送去“清凉”。该产品核心技术通过微观尺度光谱调控实现被动降温,相较于普通户外防晒产品,可额外实现5~8摄氏度降温效果。“穿上降温马甲,在户外工作明显不那么热了。”一名户外赛事服务的“小青椒”志愿者说。独特的降温效果还引发外国运动员的好奇,一名法国运动员曾饶有兴致地说:“衣服里是不是装了小风扇?”
在世运村“未来锦市”,支持40种语言同声传译的AR智能翻译眼镜成为“社交热门”。这款由四川影目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设备可通过镜片实时投射双语字幕,方便不同国家运动员沟通交流。“太酷了,一定要带一副回家!”美国运动员试用后兴奋地说;葡萄牙运动员体验后惊叹道:“这些原创科技产品太让人惊喜了。”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世运会的多元场景不仅验证了“成都造”科技的实用性,更驱动技术迭代升级,为产品“出海”奠定基础。曾服务成都大运会、世园会的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成都世运会运动员集中归村的高峰流量,研发多机协同调度算法——6台配送机器人同时抵达电梯间时,系统可自动分配乘梯次序;巡逻机器人发现可疑人员,会联动配送机器人绕行,大幅提升服务效率。成都许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25台智能生态捕蚊机,实现世运村1.5万平方米区域灭蚊全覆盖,相较于服务大运会时的风吸式设计,此次迭代为电击式物理捕获,效率提升40%以上,新型吸附材料性能也提升70%,增强二氧化碳富集与诱捕效果。目前,这些经大型赛事验证的产品,已吸引更多海外用户关注。
从竞技场上的无人机竞速,到服务场景的机器人“天团”,从米级精度的气象保障,到大熊猫的智慧保护,成都以世运会为契机,让科技既彰显“硬核实力”,又传递“人文温度”。这场“科技大秀”不仅为赛事赋能,更推动“成都智慧”从赛场走向千行百业。
(综合自央视新闻、成都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