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8 期 / 第8版:农村创新创业
王彪:为“王皮影”注入新力量


王彪表演皮影戏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已确定100名候选人名单。其中,来自南充阆中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彪入选。

近年来,王彪通过破除传统招收学员制度、创新皮影内容与形式、艺术进驻高校等一系列措施,让“王皮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发展之路。

坚守40余年

行走在皮影传承路上

中国皮影戏大概有陕西、湖北、四川三派,“王皮影”属于四川川北流派,创立于康熙年间,在皮影流派中,他们是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在“王皮影”的发展史上,王彪的爷爷王文坤起了关键作用。

王彪说:“自祖辈创立‘王皮影’后,经我爷爷王文坤改造,传到我已是第七代了。”在王彪小时候,农村很少有娱乐活动,晚上看皮影戏就成了大家的习惯。“小时我天天跟爷爷去耍皮影,学习了许多台词。我感觉很有趣,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皮影戏。”王彪说,在耳濡目染中,爱上皮影是自然的事。

王彪出生于1965年,11岁就跟随父辈们学习皮影戏,如今已46年。那时,凡是遇到婚丧嫁娶、小孩满月、乔迁之喜、老人祝寿等,便会邀请王彪和他的父辈们前去表演。

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百姓的娱乐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皮影戏渐遭冷落。“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去打工。”王彪说,离开家乡后,他到了一个养殖场务工,每天兢兢业业埋头干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该养殖场负责人与王彪谈心,得知他从事过皮影表演,在该负责人的鼓励下,心中一直揣着“皮影梦”的王彪回到家乡继续坚守,力争将“王皮影”发扬光大。

王彪说,当时离职时忐忑不安,如今看来,从心底感激这位负责人,是他给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回到家乡后,王彪带领团队到成都发展,并得到了相关艺术家的支持。尽管日子过得艰苦,但在王彪看来,能够为喜欢的事业奋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刚到成都演出时,我们一个月的收入只够住宿和生活费,后来通过不断努力,转机随之而来。”王彪说,在成都打开市场后,他们收到了去外地演出的邀请函,并在阆中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皮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先后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王彪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被四川省文联授予“皮影大师”称号。

开班授课

挖掘皮影人才

“皮影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套系统工作,不仅纷繁复杂,还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探索。”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王彪一直在思索。

“‘王皮影’一直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但我觉得这门传统艺术是民族的,必须要更好地传承下去。”王彪破除陈规,开始招收学徒,并先后在西南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设专业课程,传授皮影知识。

“以前招收的学员,很多学成后就离开了,对传承没有起到作用。如今,我去开课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挖掘人才,和有潜能的学生签订合同,确保他们可以留在艺术团,并且让他们成为能敲、会唱、能表演、能制作皮影的全才。”王彪说。

除了破除陈规招收学员外,王彪在“王皮影”表演的内容上也进行了更新。之前的节目很多融入三国文化,人物形象也以古代为主。如今在节目编排上,不仅结合了时代主旋律,还增加了现代元素,不管是寓意还是观看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我们目前演员有20余人,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王彪说,近年来,他带着团队先后走进了20余个国家,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皮影艺术,阆中市还投资建成了阆中王皮影博物馆。王彪说,博物馆建成后,将“王皮影”的历史、制作流程等皮影文化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得到更完美地诠释。

“皮影是一种古老的独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对于它的传承,我觉得应该注重多学科的发展。”王彪说,接下来,他不仅要传承皮影保留下来的形象,更要继承皮影带来的文化精髓,为下一代留下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