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20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相继在成都开幕。今年,“创新”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加强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
四川省与重庆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引擎,不仅承载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前沿阵地。如何围绕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开展深度合作,这是不少代表委员共同关心的议题。
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在走访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川渝两地科技成果转化虽有不少成绩,但也面临着统筹发展规划不足、体制机制不畅通、多元成果转化路径缺失、重点领域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招。李斌表示,为更好推动川渝两地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协同成果转化机制。“可以在川渝两地政府职能部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发布两地科技成果信息,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
同时,李斌建议整合成渝地区已有的科研仪器、科技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资源,加快建设川渝地区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两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四川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位居15条产业链之首,四川省区域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
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兴微电子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徐科指出,目前四川在人工智能+行动方面,存在可应用的实际场景数量有限、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现有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低、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把握人工智能大模型迅猛发展趋势,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他建议将人工智能作为四川先导产业之一,开展“智绘川蜀”的人工智能+行动。具体做法上,可将成都打造为“人工智能+”示范城市,同时结合绵阳、德阳等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制造、农业、医疗、交通、教育、文旅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场景。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重要性也在逐渐显现。如何发展好生成式人工智能?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章乐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提高算力和优质数据量。“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很大程度上会替代人类工作,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算力和优质数据量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至关重要,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半导体技术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牵住“智改数转”牛鼻子
2024年,四川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涌现出一批转型成效突出、引领效应明显的标杆企业。新的一年,如何持续抓好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省总商会)副会长吕状文建议,要做好企业辅导、配套服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惠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型铺路搭桥。他认为,紧紧扭住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矛盾和市场需求,就扭住了“智改数转”的牛鼻子。
省人大代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栋良说:“生产线智能化,可让酒体主体香味成分提取率提升20%以上,优质酒比率提升10%以上。品控精细化,能实时监测、预警、追溯每瓶白酒的质量,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
“智改数转”让企业生产质效显著提高。在内江隆昌市,通过引进智能AI检测系统,锦兴玻璃等玻陶企业产品检测精度和速度大幅提高;搭建全流程、全领域数智化生产体系,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突出解决模型适配性差等问题。
“引导企业改有方向、改有动力,隆昌为企业提供专业评估诊断和定制化转型方案,加速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省人大代表、隆昌市委书记陈波表示,隆昌市将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打造一批“智改数转”标杆示范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迈向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四川将瞄准实体经济主攻方向,让第一动力“打头阵”,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川字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省人大代表刘志勇表示,我省已形成涵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但在科创能力、企业参与度方面仍需加强。
他建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四川产业创新能力。
关于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强化规划引领、统筹管理方面,刘志勇认为,应将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定位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培育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方面着力。同时,他建议将市州现有国家、省级科创平台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并全面梳理、及时调整科创平台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科技创新力量是保障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省人大代表林海亮认为,近两年四川的科技力量持续强化,国家实验室、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都在持续加强建设。而这些实验室、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起来之后,必然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林海亮建议,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努力在短期内实现顶尖人才数量取得更大突破、结构取得更大改善;全面深化科技体系改革,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建设海外离岸科研机构;设立相对独立成片的“未来科技岛”作为科技成果应用实验区,为科技成果应用提供相对集中的应用场景,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迭代升级及转化。
(综合自《四川日报》、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