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朦
临床中,有一些新生儿或婴幼儿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物,并且阴囊空虚,孩子哭闹不停,许多年轻的父母并不知晓孩子哭闹的原因,其实这很可能是“隐睾”的症状。隐睾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在早产儿中发生率约30%。我们将分两期为大家介绍隐睾症的相关知识。
隐睾(cryptorchdism),指一侧或双侧睾丸停在下降路径中的任何一个部位,如后腹膜、腹股沟管或阴囊内高位某处而未能进人阴囊,也可称为睾丸未降(undescended testis)。发生原因可能是胚胎期母体的内分泌不足,这类大多表现为双侧隐睾;也可能是机械因素使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在某处受阻,两者比例约为1∶4。
当男宝宝出生后睾丸仍有自行下降可能,一般发生在出生后3~6个月内,1岁以后睾丸基本不会自行下降。隐睾中单侧几率约占75%,双侧几率约占25%,其中,右侧明显多于左侧。最常见的是位于腹股为管外环口附近。
隐睾的临床表现可因单侧或双侧发病而异,一侧隐睾表现为单侧阴囊空虚、扁平,两侧不对称。双侧隐睾则整个阴囊空虚、较小。一般不影响第二性征发育。隐睾病因分为两种:一是内分泌因素,睾酮被认为是促睾丸下降的动力因素,部分隐睾经内分泌治疗后能下降也支持内分泌学说;另一种是机械因素,内环口、腹股沟管、外环口相对或绝对过小,精索血管、输精管过短、鞘状突发育不良等均可能对睾丸下降造成机械性梗阻、睾丸引带功能和附着异常、附睾发育不全。
隐睾在临床中有以下分类:
1.腹腔内型隐睾:体格检查时不能触及。多数情况下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环,手术探查时增加腹压可使睾丸进入腹股沟管。
2.腹股沟管型隐睾:隐睾位于腹股沟管内、外环之间,常可触及。
3.异位型隐睾:指由于睾丸系带发育和导向异常,睾丸不在正常下降的途径中,可位于腹股沟浅袋、会阴、股管、耻骨上、对侧阴囊等,激素治疗无效。
4.回缩型隐睾:睾丸完全下降,但可自由移动至阴囊颈部甚至腹股沟区,5~6岁儿童最常见。6个月至11岁儿童轻微刺激提睾肌引起80%完全下降睾丸回缩,其中20%完全回缩至腹股沟浅袋。成年时,这类睾丸多有正常体积和生育力。回缩型隐睾患儿体检时,需平卧,睾丸可以经手轻推降至阴囊底部。如果两次检查睾丸均不能牵拉至阴囊底部,可考虑用激素甚至手术治疗。但由于提睾肌过度活跃,在夜间休息时睾丸常自行降至阴囊。(作者单位:四川泌尿外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