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0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王京梅:做学生成长的领航员


人物名片:

王京梅,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先后负责、参加并完成国家“九五”“十五”军事电子预研项目、新品型号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各种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部级鉴定科研成果2项,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讲台上,她用智慧和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课堂外,她与学生们心与心沟通,为迷茫的学子指引人生前行的道路;实验室里,她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钻研科研难题……

她就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京梅。

循循善诱

是老师更是人生导师

作为高校老师,在王京梅看来,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需要认识到两个阶段学习模式的根本差异,而在转型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在专业基础课里,王京梅经常通过实验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思考方式。除了转变思维方式,王京梅还认为,更要让学生们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周三强说:“王老师上课认真负责,不但讲课细致全面,还会反复强调重点,并且认真检查我们的课堂作业,上王老师的‘电路分析’课让我收获良多。”

在同学们眼里,王京梅不止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大家的人生导师。对于“教书育人”,王京梅认为:“站在讲台上,我就不只是我自己了。每一位老师的责任都很重大。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要在为人处世和认识社会等方面给学生做表率。”每次下课,总有很多学生围着她讨论各种问题,这让王京梅倍感欣慰。

曾就读于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2级学生张辽是王京梅电路分析教学所带的第一批学生,回想起王老师这些年来的关心与帮助,他心中满是感动,“相处的日子长了,感受到的是王老师的爱生如子。我们的作业本上总会留下王老师各式各样的批注,如果课前时间充裕,王老师还会轮流给我们讲解问题。”课程结束后,张辽仍然与王京梅保持联系。“不管是大四时的迷茫,还是研二时做科研四处碰壁,当我找王老师倾诉时,她不仅给我安慰,更有醍醐灌顶的恳谈。”张辽说。

“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一个人指路对他们至关重要。”回想起与学生相处的点滴,王京梅说:“作为一位老师,我挺有成就感的。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做人方面都能帮到他们,在同学们的成功之路上发挥了助推作用。我自己觉得我已经做了很多,但还是要再多做一些。”

做科研

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

除了教学,王京梅还要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王京梅认为:“科研一方面让自己更有耐心,另一方面能让遇到的问题成为教学中的生动案例,使得自己可以更加简明、高效、有说服力地阐述问题。”

曾经,王京梅的一项研究进入了关键阶段,尽管经过努力,无数次更换元件,仍然无法获得理想的数据。她把自己单独关在实验室,反复进行试验和操作,终于获得成功。“无论是电路板、调试、材料,还是器件哪个环节,都经常会遭遇失败。要重新设计方案,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自己走下去。但最重要一点,就是耐得住寂寞。”王京梅说。

王京梅常常鼓励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首先要明白科研是什么,再认真学习怎么做科研。她说:“做科研的过程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先要有创新理论基础和能力,然后再是创新设计能力。这就是大学生要跟上整个社会发展和实现角色转换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王京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亮点,一定要引导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更好地更努力地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我希望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职业。只要是你热爱的,其实怎么做都会喜欢,加上为之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就很有可能会获得想要的结果。”王京梅说。

(谢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