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6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科普服务
漫游蜂桶寨自然博物馆,踏寻大熊猫足迹


1869年4月1日,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邓池沟的崇山峻岭中,意外发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从那一刻起,大熊猫从宝兴县走向了世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为全球关注的自然遗产,宝兴县也一举成名,成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

本期,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慕名来到了宝兴县蜂桶寨自然博物馆,从馆内一物一景中,追溯大熊猫的进化史,感受生态教育的魅力。

大熊猫骨骼标本。

大熊猫历史展厅。

观察蜂桶寨的地理位置。

馆藏资源丰富

蜂桶寨自然博物馆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科普展馆,也是大熊猫宣传保护、科研交流的重要平台,位于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管理局大水沟管护站内,距熊猫古城景区30公里。

当探班员走进蜂桶寨自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熊猫历史厅,这里通过实物标本、环境模拟、文字资料等方式,生动展示了大熊猫的发现史和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始祖熊猫,到如今的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已有10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其食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肉食(或杂食)到植食的转变以及从植食到专食的转变,最终逐渐特化为以各种高纤维的竹子为食。

在这里,探班员不仅看到了大熊猫的骨骼标本、皮张标本,还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救护与放归、不同年代的称谓等,“大熊猫放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野外救护的大熊猫,经过治疗痊愈后放归野外;还有一种是人工繁育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合格后放归野外。放归地点主要是大熊猫救护地或者大熊猫小种群分布区。将大熊猫放归到小种群分布区,是拯救和复壮大熊猫小种群的重要途径。宝兴县自1983年以来,累计抢救132只病饿野生大熊猫,放归野外21只。”讲解员介绍道。

随后,探班员来到了地模宝库、生态秘境、最美蜂桶寨等展厅,这里的展品种类丰富,宛如动植物基因库。展示了宝兴县的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从昆虫到鸟类、从鱼类到两栖类、从草本植物到高大乔木,无一不有。可以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金钱豹、雪豹、绿尾虹雉、川金丝猴等的标本,也可以看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等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地模宝库还展示了多种模式动植物(模式动植物是指某一物种首次被发现并命名的标本,它们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据讲解员介绍,目前在蜂桶寨自然博物馆总共可以看到602种模式动植物,其中模式动物390种、模式植物212种。这些标本,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展示了宝兴县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源。

除实物展示外,蜂桶寨自然博物馆还借力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了电子地图、幻影成像、雅语森林、360°环形影院等,重现大熊猫发现史进化史、模拟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在360°环形影院内,探班员仿佛置身于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观察到大熊猫在林间嬉戏、金丝猴在枝头跳跃、绿尾虹雉在山间飞翔等壮观景象……

红外相机野外安装。

红外相机拍摄的野外大熊猫。

科普教育优质

蜂桶寨自然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自然遗产的宝库,还是一个培养生态意识的科普教育平台。“我们专门设置了科普教育区,通过互动体验、讲座培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理念。”讲解员说道。

每年,该博物馆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3万余人次,这些参观者中既有普通游客,也有专家学者、学生,“今年,四川探途开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杨啸峰带领全国研学行业创始人到蜂桶寨管护中心大水沟考察生物多样性保护、西班牙马德里熊猫中文学校学生到蜂桶寨自然教育中心开展研学活动、阿拉善SEE四川天府项目中心负责人米瑞蓉一行到蜂桶寨自然教育中心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说到博物馆开展的活动,讲解员如数家珍。据悉,该博物馆与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蜂桶寨模式植物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植物园、野生动物抢救中心、蜂桶寨自然教育中心等联动,让走进博物馆的游客、学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大熊猫的进化研究、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探究等知识,参与红外相机安装、野外搭建帐篷等实践活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蜂桶寨自然博物馆被四川省林业厅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被雅安市授予雅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夹金山分院列为现场教学点。

探访蜂桶寨自然博物馆的旅程虽然短暂,但留给探班员的却是无尽的思考与感动。在这里,探班员不仅见证了大熊猫的神奇进化史与宝兴县的生物多样性之美,也感受到了生态教育的力量与魅力。展望未来,愿我们携手在探索中成长、在保护中前行,让大熊猫与宝兴的青山绿水在人类文明史上熠熠生辉!黄梅兰

(图片由蜂桶寨自然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