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 期 / 第6版:法治农村
堵住“套牌”民宿下乡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民间资本纷纷下乡涌入乡村民宿产业。本来资本流向农村对乡村振兴具有活血作用,但由于过度追求“高大上”,使本来经济实惠、凝聚乡愁的民宿,逐渐趋向“精品”化,价格直追高端酒店,贴着民宿标签而非民宿,与本地文化、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除了价格上不亲民,体验上也失去了民宿的原生态感。

这种“套牌”民宿,把城市时尚、小资文化硬套给乡村,冲散了乡村人文图景的本色,使民宿在承载乡村民俗方面失去自我。再者,资本催动的“连锁化”民宿,完成包装后,再进行股权转让套现,这中间农民并得不到多少好处。指望这样的民宿增加农民收入,只是一厢情愿。这类民宿没有对乡俗文化的情感与尊重,只是将其视为变现工具而已。由于民宿的经营者已非原住民,所以通常缺乏农村乡土文化底蕴,自然也难以实现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民宿产业是全域旅游的新业态,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民宿产业前景广阔。以旅游带民宿,以民宿促旅游,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其前提是要找准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定位,强化政策引导,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将民宿做出民宿的样子。

从微观上看,乡村民宿离不开人文情怀和“家”的味道。对当地生活形态的嫁接以及对特色主题的植入,民宿才会有体验感和主题性,这两大特色也是消费者弃酒店而选择民宿的主要原因。因此,走差异化路线,找到不同于酒店和其他民宿的独特风格才是经营的窍门。就服务角度而言,软性服务是民宿的优势,那些有情怀、有故事的民宿,才更能吸引消费者。(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