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6 期 / 第8版:致富经
张世银:巧手织出幸福生活

“李老板,我只能批发30个竹背篓给你,要不然明天王老板来没货。”日前,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石通村2组竹编制作基地,基地负责人张世银一边向前来订货的批发商李四洪解释,一边将多余的定金退还给他。

订单被退是李四洪和不少批发商都习以为常的事。这个藏在深山里的竹编加工作坊生意如此火爆,皆因张世银有一门竹编制作的好手艺,是远近闻名的“竹编大王”。

自强不息

身残志坚学竹编

张世银今年57岁,3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失去站立行走的能力。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张世银没有绝望,学会了双手走路,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境贫寒的张世银意识到,只有掌握一门手艺,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一天,张世银看到邻居王大爷将编好的竹背篓运到集市上卖,年仅10岁的他立即向王大爷表达了想拜他为师的诉求。自此以后,只要天不下雨,张世银就会到王大爷的家学习竹编,通过艰辛的付出,张世银掌握了竹编制作技术,学会箩筐、簸箕、背篓等10余种农用竹制品的编织方法。

“我舅舅能吃苦,领悟力也很强,一件竹编只要有样品,他都能仿照着编出来,而且编出来的作品比样品更精细、更美观。”张世银的外侄李帮平谈起舅舅的手艺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一直以来,张世银都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听说邻村有位老人的竹编手艺很出名,他就多次到那位竹编老人的家中学习剖节、劈篾、拉篾、刮篾等方法,掌握了劈细篾条等技巧。张世银的吃苦耐劳也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位村民,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购买他编织出来的竹制品。

匠心独具

残疾人蝶变“创业之星”

“张世银,你双脚不便,编出来的东西要运出去卖很麻烦,如果你把竹编手工作坊搬到集镇上,经济效益肯定会更好。”2007年,在石通村村组干部的帮助下,张世银在丰乐镇租用了一间门市经营竹编生意。

起初,张世银的生意还不错,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制作的部分传统竹制品陆续淡出市场,加之在集镇生活开支过大,张世银的竹编加工坊经营起来非常吃力。

为张世银办理低保,解决房租费用,带张世银到外地学习竹编技艺……在得知张世银的生活现状后,丰乐镇党委政府及时伸出援手,积极帮助张世银渡过难关。

为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2008年,张世银带着竹编样品来到蓝田竹制品批发市场,由于他的竹编制品在做工、款式上都远远高于同行业竹编制品的平均水平,因此深受经营者青睐,批发商纷纷与张世银签订合同并上门收购。现在,张世银的竹制品供不应求,订单排到一个月之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张世银被纳溪区评为“创业之星”。“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竹编制品肯定不会有这样大的需求量。”谈及如今的幸福生活,张世银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笑对人生

双手编出“幸福梦”

“政府帮我修建了砖房,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我在家里搞竹编不仅减少了开支,还可以照顾年迈的父亲。”当问及为何把竹制品加工坊搬回来时,张世银乐呵呵地说。

采访当天,笔者跟随张世银走进现在的居住地,只见地面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冰箱、电视和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个个竹背篓、簸箕、鸡蛋篮等竹制品做工精致、图案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虽然张世银编织的竹制品供不应求,但为了把每一个竹制品都打造成精品,他对自己的生产数量设置了上线,坚持每月生产不超过100个。现如今,张世银的竹制品固定批发商有10余个,他们采购竹制品都需提前1个月预订,产品主要销往泸州周边地区。

“我每年卖竹制品收入2万余元,政府每月还给我发放生活补助,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张世银谈及收入时,张世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劈篾、拉篾、刮篾难不难?”“竹编这门手艺要多久才能学会?”看到张世银的竹制品生意越做越大,村民们纷纷来到张世银的手工作坊前取经,对于有做竹制品愿望的村民,张世银总是免费向他们传授技艺。目前,张世银已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编织竹制品,户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共富才幸福!我会继续努力,力争带动更多农村留守老人加入到竹编行业中来。” 谈及下一步打算,张世银信心满满。(王超明 曾运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