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3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稻乡渔歌综合体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大邑县聚力打造“田园IP”科普场景

今年以来,成都市大邑县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九届八次全会、省科协九届三次全会及市科协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立足科协“四服务”职责定位,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聚焦董场镇祥和村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发展定位,以科普场景打造为抓手,充分挖掘全县农业资源,积极探索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实施“科普+田园”,打造出集亲子游玩、研学旅行、趣味拓展等于一体的“田园IP”科普场景,推动建成景美、业旺、人和的乡村公园社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见效。

美化载体建设

释放乡村空间“新潜力”

深挖“绿道”“农田大地景观”“林盘”等乡村元素意韵,遵循乡村自然肌理,运用美学思维建设科普载体,赋予传统村落美学价值和科普价值,推动乡村空间蝶变“科普课堂”。

一是建优室外“课堂”。实施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的大地景观再造工程,改变原有田块小、种植“散乱”格局,统一规划进行耕地平整、田形调整,结合种植习惯、色彩搭配调整农作物布局,建设10公里乡村绿道花海环线和田间栈道,将“文旅大邑”田园风光作为科普最靓底色。打造稻乡渔歌综合体,依据田园地势特色和风景分布,将传统村落设计打造成为集科技田园、生态乡村、田园艺术教育、川西民宿村落为一体的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涵盖民宿体验、风情酒店、亲子科普、田园探秘、主题乐园和康养文化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二是建强“室内”课堂。推进空间高效利用,盘活320平方米闲置废弃厂房,搭建集综合培训服务、研学、科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乐农学院,布展超级植物实验套装、土壤层次展示等设备24个,设立生命健康、农业STEM、美育主题场馆,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获评“2021成都市十佳科学美空间”。

优化科普方式

培育乡村产业“新动力”

打破传统乡村科普“说教式”“传单式”模式,深度梳理全县科普资源,采用多元功能叠加方式,坚持农耕文化传承与农业技术普及、地域特色呈现与现代科技展示并重,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构建高品质生活体验消费空间。

一是搭建联合协作机制。构建“学校+协会+基地”合作模式,组织北街小学、南街小学、潘家街小学等5所学校及中药材协会,就“学校+基地”科学课程成果转化、“行业协会+基地”共同孵化科普项目等内容专题调研4次,努力在科技资源供给、科普课程设计等方面寻求突破,不断丰富科普内容。

二是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提升“科普+农业”趣味性,分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等产业发展脉络,打造插秧、碾米、摸鱼、榨油等科普体验项目,衍生天府丰收节、稻田艺术节等田园生态文化,实现从单一耕种知识科普到农业产业化科普转变。完善“科普+非遗”体系建设,围绕王泗风筝、红梅竹编、皮影等地域非遗特色,孵化风筝制作、竹编体验、皮影设计等科普项目,助推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和弘扬。今年以来,吸引亲子研学、学校研学、夏令营等团队120余个,服务2.3万人次。

深化科普成效

积聚乡村发展“新活力”

聚焦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人才储备、科学素养提升等痛点难点问题,强化科普工作统筹规划,推动科普服务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

一是坚持引才育才。引入中国农科院建设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创客中心,吸引米粒营、探路者等创客团队入驻。利用乐农学院推广职业教育,对村民进行建筑施工、农业种植、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 19 期,团队拓展培训 22 期。截至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科普人才46人、科普志愿者114人,培养乡土技能人才500余人。

二是厚植科学沃土。引导基地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日、科普月等品牌活动,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疫情防控、家庭教育等知识,积极推广“科普中国”“科普熊猫”“科普大邑”等微信公众号,并引进微藻生物技术、夯土构造工艺等项目,提升基地“科技含量”,提供线上线下优质科普服务,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陈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