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4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解读5大误区,科学认识肝癌

春天是养肝护肝的好季节。在我国,各种慢性肝病并不少见。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盛怒伤肝等,但这些伤肝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完全避免。

从大醉一场到各种慢性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这个进程有多远?临床发现,很多人对肝病的认知存在误区。下面,一起来了解肝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厘清认知误区。

误区一:

肝功能指标正常就表示肝脏正常

肝功能指标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没有病变,很多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血清转氨酶呈波动性,一次检查不一定能发现问题。即使肝硬化、肝癌患者,当处于代偿期时,肝功能也可以完全正常。

肝功能指标通常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合成、分泌等功能,但并不能完全代表肝脏的整体状况。

要想全面了解肝脏状况,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来进行评估,如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酸(HCVRNA)、甲胎蛋白(AFP)、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肝硬度或肝活检等综合评估病情。

当然,肝功能异常也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用药、劳累、饮酒等时,转氨酶也会升高,不必因偶尔一次升高而过度担忧,可定期检查以确认。

误区二:

定期监测转氨酶正常等于没有肝纤维化肝硬化

肝硬化起病非常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体征。代偿期肝硬化,特别是1a期肝硬化单纯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测有时很难诊断,往往需要肝组织活检才能确诊。在缺乏病理结果的情况下,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需通过肝脏功能(白蛋白、PTA)、血常规(血小板、白细胞)、LSM检测、影像学、内镜检查综合判断,需重视代偿期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所以肝硬化的诊断不是单纯看转氨酶的水平,要综合很多临床指标来评估。

慢性肝病患者,如慢性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脏彩超、肝脏硬度彩超,必要时做胃镜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肝硬化,不能单纯依靠肝功能来判断是否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误区三:

只有胖人才会得脂肪肝

正常人的肝组织中含有少量脂肪,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就可称为脂肪肝。如果超过30%,通常称为严重脂肪肝。

肥胖人群中有60%~90%患脂肪肝,但肥胖只是得脂肪肝的风险因素之一,出现脂肪肝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胰岛素抵抗、遗传代谢等。

身材瘦小的人内脏脂肪沉积过多,也会出现脂肪肝。特别是消瘦的人或短期内快速减肥的人,会出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影响肝脏脂肪代谢,也会发生脂肪肝。

此外,有的人选择吃素,认为吃得清淡就不会得脂肪肝。其实这么做只会事与愿违。素食中往往缺少蛋白质,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机体就会将大量游离脂肪释放入血,一旦超过身体运输能力就会沉积在肝脏中,从而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因此,均衡饮食非常重要。

误区四:

护肝药物可以多多益善

偶尔少量喝酒一般来说对肝脏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就可能会诱发酒精性肝病。比如,如果饮酒时间超过5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大于40克,女性每天摄入量大于20克,那就很可能诱发酒精性肝病。

至于护肝药,它只是短时间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目的是减少酒精所诱发的肝细胞炎症,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

临床上我们用的护肝药包括腺苷蛋氨酸,它可以减轻酒精对肝细胞的损伤,还有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宾类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生物化学指标。双环醇治疗也可改善酒精性肝损伤。

但这些药并不能完全阻断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戒酒才是保护肝脏的最好方法。只有戒酒,才能阻断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所诱发的炎症纤维化,进而减少发展到肝硬化甚至发生肿瘤的情况。

专家强调,对肝组织炎症明显或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酌情使用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等作用的药物,但不宜同时使用多种保肝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和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

误区五:

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能和家人一起生活

病毒性肝炎是很常见的肝病,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

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起病较急,如果处于急性病程的患者,在和家人相处过程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家人分开碗筷,注意消毒。

乙肝和丙肝通常是慢性病程,它的传播途径不是消化道,主要是通过体液、血液和性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染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涉及有创伤的操作,比如输液、纹身、刮胡子等时要使用一次性用具。另外,如果性伴侣有乙肝或者丙肝,就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张青梅 刘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