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现场作业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达古冰川管理局获悉,8月9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来到达古冰川17号冰川,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达古冰川消融试验科考工作。
此次试验的目的,一是应用人工措施减缓达古冰川消融趋势,为达古冰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定量观测冰川消融,同时运用无人机、GPS-RTK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观测记录2020年~2021年达古冰川试验区冰川消融情况。
王飞腾研究员说,过去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数冰川呈现出快速的退缩。达古冰川地属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研究发现,过去的50余年时间,达古冰川的面积缩减了70%,因此应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尤为迫切。
此次试验,团队利用给冰川“盖被子”的手段,在达古冰川海拔约5000米的冰川消融区,建立了500平方米区域的试验区,利用光热阻隔物减缓冰川消融开展研究工作。
本次现场考察发现,经过两个月时间,“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少,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够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到1米,初步估计能够减缓70%左右的冰川消融,试验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定量冰川“盖被子”试验的效果,本次科考还采用了冰川3D激光扫描雷达对冰川进行了详细的测量,为后续冰川消融减缓试验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
同时,研究团队也在当地建设了冰川气候观测站,便于实时了解冰川之巅的气候变化。
达古冰川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今年暑假,广大毕业生不但可以在达古欣赏美景游玩避暑,还能够开展一次游学之旅,在现场了解掌握冰川消融试验的相关知识,让这次的达古之旅更加丰满和充实。
据介绍,2019年,达古冰川管理局与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冰川变化监测、冰川保护、冰川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合作。下一步,双方还将继续加大对达古冰川的科研工作力度,尤其是深入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为达古冰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冰川是西部水资源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发生了快速退缩现象,对水安全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冰川也是西部独特的旅游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掘冰雪旅游资源的独特经济价值,才能将“冰天雪地”转化成“金山银山”。
冰川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达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这一地区的“冰”既要加强保护减缓其消融,又要“绿色”发展,成为金山。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冰川保护和生态旅游的措施的实施,达古冰川可以说是中国冰川“保护和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未来,冰川管理局也会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持续坚持下去,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银山”。(本报记者 马静璠)